长吏忧民深望岁,诸侯闵雨著编年。 鹅鲜聊用遵明诏,尩鼻何能感上天。 五事肃时敛在宥,九功美利属持权。 守藩无状惟推分,必在蒙庄内外篇。
提刑祠部再和前篇猥为祷祈之应辄复次韵且以见志
译文:
这首诗整体较为典雅且涉及一些用典,以下是较为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
地方长官忧心百姓生计,殷切盼望年年都是好收成;诸侯们因担忧久旱无雨,将这些事情载入编年史册。
我只是按照朝廷明确的诏令,准备些鹅肉之类的祭品进行祈雨;我这瘦弱的模样,又哪有能力感动上天降下甘霖呢。
当君主的五种行为能够做到严正恭谨时,收敛刑罚而宽宥百姓;而九种对百姓有利的事能得到施行,这都取决于掌权者。
我作为地方官员,治理一方没有什么政绩,只能安守本分,大概只有像庄子在《内篇》《外篇》中所倡导的那样,顺应自然、淡泊处世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提刑祠部”是官职,诗中是诗人围绕祈雨之事展开的抒发,表达自己作为官员的态度和感慨。诗中“五事”“九功”等有特定出处,“五事”出自《尚书·洪范》,指貌、言、视、听、思;“九功”指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
关于作者
宋代 • 张方平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