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三十四首 其二七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二由一有,一亦放下。 然后向者里拈起,谓之衲僧火柴头。 大海波心轻𢫫动,须弥顶上汗通流。 今朝以此开炉,无宾主话勘破赵州。 拟归暖处,箭过髑髅。

译文: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偈颂,下面为你进行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天地万物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概念,就如同天地可以看作“一指”,万物能当作“一马”(这里用“一指”“一马”来表达世间万象在本质上的统一性)。“二”这种分别是因为先有了“一”的概念才产生的,当我们真正觉悟,连“一”这个概念也要放下。 然后在这放下一切概念执着的境界里重新去领悟、去把握,这就如同衲僧手中的火柴头(火柴头虽小却能生火,寓意着在看似平常处蕴含着开启智慧的力量)。在这领悟的过程中,就好像在大海的波心轻轻颤动了一下,也好像在须弥山的山顶汗流浃背(形容内心产生极大的震动和感悟,哪怕是细微的触动都可能引发巨大的内心波澜)。 今天就借着这样的领悟来开启这“禅炉”(象征着开启智慧、修持禅道),不再去区分宾主,用这样的心境去勘破赵州禅师的那些公案(赵州禅师有很多充满禅机的问答,这里指用不执着于分别的心态去参透禅机)。要是还想着回到所谓温暖舒适、常规认知的地方,就如同箭穿过骷髅一样(意味着那是毫无意义、虚幻不实的行为,是陷入了世俗的执着而偏离了真正的禅道)。 需要说明的是,偈颂这类充满禅意的文字,很多表达都比较隐晦、灵活,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上翻译只是一种尽可能贴近原意的解读,未必能完全涵盖其丰富的禅意内涵。
关于作者
宋代释如净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