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傅寺丞喜雨二十六韵

去冬九旬已渴雨,那意今春渴尤苦。 自开正元越三月,生意全蛰不闯吐。 阳威烈烈炽盛夏,田野熬熬剧焦釜。 新秧既长且干萎,播种无由可入土。 农民望雨若倒垂,类叹天命我无所。 太守念膺民命寄,如伤体肤痛心膂。 奔祷山川社稷前,下及百祠靡不举。 坛告雷师雷莫闻,江叩龙神龙弗顾。 间或沾洒随即收,翘想霶霈殊乌有。 日切一日不遑宁,直欲伐牲实笾俎。 精虔充积四十朝,幽明贯彻忽无阻。 季春望夜五鼓余,瓦鸣琢琢簷垂缕。 起来四顾云黑暝,阿香驱车震鼍鼓。 甘霔一番复一番,达昼倾盆莫之御。 东阡西陌土膏溶,负耒荷锄翕旁午。 父语其子兄语弟,或曰我侯感格故。 滴滴皆是真珠饭,天救我民赐我哺。 非我下民能动天,侯泽我民如父母。 既优既渥尚未已,实颖实栗决可睹。 人解戚容为懽忻,岁转凶兆为丰阜。 从知天人本一机,气脉流通有如许。 端犹影响应形声,证验昭昭真足数。 亦侯作霖大手段,家学渊源传自古。 岂徒蕞尔南漳滨,特私所惠偏一坞。 抑将天下济苍生,行赴九重大用汝。

译文:

去年冬天连续九十天已经缺雨了,谁能想到今年春天干旱得更厉害。从新年正月开始一直到三月,万物生机仿佛都被蛰伏,没有一点萌动生长的迹象。阳光的威力如同盛夏般炽热,田野里就像滚烫的热锅,煎熬难耐。新长出来的秧苗已经渐渐干枯萎缩,种子也根本没办法播进土里。 农民们盼望雨水就像倒挂着的人渴望解脱一样急切,他们纷纷哀叹命运,觉得自己毫无办法。太守心怀百姓的命运,就像自己的身体受伤、内心痛苦一样感同身受。他奔走在山川、社稷的神位前祈祷,连各种小祠堂也一个不落地去祭拜。在祭坛上向雷神祷告,雷神却好像没听见;到江边向神龙叩求,神龙也不理会。偶尔下了点小雨,转眼间又停了,大家满心期待的大雨根本就没有出现。 一天比一天更焦急,一刻也不得安宁,太守甚至想杀牲祭祀,摆满祭品。他怀着极度的虔诚持续祈祷了四十天,忽然之间,阴阳之间的阻碍好像都打通了。三月十五夜晚五更刚过,瓦片上响起雨滴敲击的声音,屋檐下像垂着丝线一样落着雨。 太守起身环顾四周,天空中乌云密布,一片漆黑,仿佛是雷神阿香驾着车,敲着像鼍鼓一样的雷声。一场又一场的甘霖洒落下来,到了白天还像倾盆一样下个不停。东边和西边的田间小路上,泥土都被雨水滋润得松软了,扛着犁、拿着锄头的农民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 父亲对儿子、哥哥对弟弟说着,有人说:“这是我们太守诚心感动上天的缘故啊。”这滴滴雨水就像是珍珠一样珍贵的米饭,是上天拯救我们百姓,赐给我们的食物。不是我们这些百姓能感动上天,是太守像父母一样恩泽我们百姓啊。 雨水既充足又滋润,而且还没有停的意思,庄稼抽穗结实的景象肯定可以看到了。人们脸上的忧愁都变成了欢喜,这一年原本的凶兆也转成了丰收的好兆头。 由此可知,天和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气脉相通竟然是这样紧密。就像声音和它的回响、形体和它的影子一样相互呼应,这应验的迹象明明白白,真的是实实在在的。 这也是太守有着呼风唤雨般的大本事,他家学渊源,传承已久。他的恩泽可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南漳水边,只偏爱这一个小地方。他将会拯救天下苍生,不久就会被朝廷重用的。
关于作者
宋代陈淳

陈淳(一一五五~一二一九),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龙溪北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乡贡进士。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朱熹知漳州,淳执贽从学,延置学宫。曾权长泰簿(本集卷四《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解职归题主簿轩壁》)。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预特试,明年授安溪簿,未及上,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陈宓《北溪先生墓志铭》、门生陈沂《北溪先生叙述》,《宋史》卷四三○有传。 陈淳诗,以明弘治三年抚州守周梁石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溪大全集》(简称四库本)、清乾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简称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