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思遗诗和意以谢

吾道本公平,何尝分彼此。 总只在人心,浑然皆天理。 推原赋予初,所钟均粹美。 贤愚同一辙,所行无意轨。 由其气禀异,于焉有臧否。 清者洞然明,泓澄如止水。 浊者性天蒙,荡然惟纵弛。 末虽有善恶,反之即其始。 变化在乎人,虽愚必明矣。 日用无余功,自修惟克己。 近代朱文公,此道頼纲纪。 居尝语学者,虚名以为耻。 必先由博学,然后能约礼。 颜渊躬四勿,鲁参悟一唯。 吁嗟今世人,非不究经旨。 议论徒纷纭,反躬乖践履。 好恶徇私情,是非随愠喜。 体既杂真妄,用斯殊表里。 要在无间断,善端勤积累。 须臾不可忘,颠沛必如是。 坚持敬一字,方知道在迩。 我辈无他求,直须安汝止。

译文:

我们所追求的道原本就是公平的,哪里会区分彼此呢。 它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内心,纯粹自然地体现着天理。 追溯人最初被赋予的本性,所秉承的都是纯粹美好的。 贤能的人和愚笨的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行为没有一定的准则。 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禀赋有所不同,于是就有了好坏之分。 气质清明的人内心洞彻明亮,像清澈平静的水一样。 气质浑浊的人,其本性被蒙蔽,放纵散漫没有约束。 虽然最终有了善与恶的差别,但回归初心就能回到最初的本性。 能否发生好的变化取决于人自身,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能变得明智。 在日常行事中无需多余的功夫,自我修养只在于克制自己的私欲。 近代的朱熹先生,依靠他来整顿和维护这个道。 他平时教导求学的人,要以追求虚名感到羞耻。 一定要先广泛地学习知识,然后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 颜渊亲身实践“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曾参领悟了“一以贯之”的道理。 可叹如今的世人,并非不钻研经典的旨意。 只是议论纷纷,却在反躬自省和实际践行上做得很差。 喜好和厌恶都屈从于个人私情,是非判断随着自己的喜怒而改变。 自身的行为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妄的一面,言行表现不一致。 关键在于修养不能间断,要勤奋地积累善念。 片刻都不能忘记为善,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必须如此。 牢牢秉持一个“敬”字,才能知道道其实就在身边。 我们这些人没有别的追求,只需要安于自己应处的位置,坚守本分。
关于作者
宋代陈文蔚

陈文蔚(一一五四~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一五《癸未老人生日》“翁余九十儿七十”推定),字才卿,学者称克斋先生,上饶(今属江西)人。曾举进士不第。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始从朱熹学。后聚徒讲学,与徐昭然等创为豫章学派。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以上所著《尚书解注》,授迪功郎。卒年九十四(《宋人传记索引》作卒年八十六,未知何据)。有《克斋集》十七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明刻本附张时雨《陈克斋先生记述》,明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宋元学案》卷六九有传。 陈文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张时雨崇祯十七年刻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