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道中偶作

自从天地开辟来,溪水清驶山崔嵬。 山高水清亦奇观,怪问胡不生人材。 人材本作世间用,朴仆支倾作梁栋。 不然空冒一时名,过眼空花已如梦。 人生出处不可期,伊周亦偶遭明时。 颜闵何尝有科目,德尊百代帝王师。 自古相传惟此道,一派源流端可考。 道存不系穷与通,经济业穷耕钓老。 风埃鼎鼎百年中,世事兴废何终穷。 只有诗书传圣学,尧舜授受同高风。 唤醒此原山与水,孕秀发祥从此始。 立朝有道佐明君,抱璞山林亦奇伟。 吾家家此不计年,未知起者谁其先。 丈夫才业贵自负,不必美恶归山川。 久欲题诗磨翠壁,要使后来闻义激。 乾坤造化岂无人,细与摩挲观此石。

译文:

从开天辟地以来,溪水清澈湍急地流淌,山峦巍峨高耸。 山那么高,水如此清,这本就是一番奇景,我不禁奇怪,为何这里不出人才呢? 人才本就是为世间所用的,就像坚固的木材能支撑倾斜的房屋,担当起梁栋的重任。 不然只是徒有一时的虚名,就如同过眼云烟、空中幻花,很快就会像梦一样消散。 人生的出仕与隐居难以预料,伊尹和周公也只是偶然遇到了贤明的时代才得以施展才华。 颜回和闵子骞也未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们品德高尚,被百代帝王尊为老师。 自古以来传承的就是这圣贤之道,这一派的源流清晰可考。 道的存在与个人的穷困或通达并无关联,即便一生从事农耕或垂钓,只要心怀道义也是有价值的。 在这纷繁喧嚣的百年人生中,世事的兴衰更替哪里有尽头呢? 只有诗书能传承圣人的学问,尧和舜之间的授受之道,有着高尚的风范。 我要唤醒这山中的流水,让它们孕育灵气、降下祥瑞,从此开始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入朝为官能用正道辅佐明君,隐居山林怀才抱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家居住在这里已不计年月,不知道谁会是率先有所成就的人。 大丈夫应该对自己的才能和事业有信心,不必把人才的优劣都归咎于山川。 我很久之前就想把这首诗题刻在翠绿的石壁上,让后来的人听闻大义而受到激励。 天地造化怎会没有人才呢?仔细地摩挲观赏这块石头,或许能从中得到启示。
关于作者
宋代陈文蔚

陈文蔚(一一五四~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一五《癸未老人生日》“翁余九十儿七十”推定),字才卿,学者称克斋先生,上饶(今属江西)人。曾举进士不第。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始从朱熹学。后聚徒讲学,与徐昭然等创为豫章学派。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以上所著《尚书解注》,授迪功郎。卒年九十四(《宋人传记索引》作卒年八十六,未知何据)。有《克斋集》十七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明刻本附张时雨《陈克斋先生记述》,明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宋元学案》卷六九有传。 陈文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张时雨崇祯十七年刻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