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道中追赋大江

我生大江东,与江不相识。 一日作远游,江头因目极。 桃花春未涨,水落略见石。 望断淮山青,隔岸才咫尺。 恃此一苇航,焉能恨南极。 云屯十万众,守卫以人力。 抚御有良将,成城众心得。 江淮唇齿势,如家护墙壁。 守淮即守江,淮民须爱惜。 我朝圣泽深,不在险在德。 慈俭今天子,迩遐无间隔。 大臣百执事,根本共培植。

译文:

我出生在大江的东边,却一直没有和大江好好结识过。 有一天我外出远游,来到江头极目远眺。 此时正值春天,桃花绽放,但江水还未上涨,水位下降,江里的石头隐隐约约露了出来。 极目望向远方,淮山一片青葱翠绿,看起来对岸仿佛近在咫尺。 凭借着这一叶扁舟,我又怎能抱怨无法到达最南端呢。 江面上战船如云,好似聚集了十万大军,依靠人力在这里守卫。 这里有善于安抚和统领军队的良将,众人团结一心,就像坚固的城墙一样牢不可破。 江淮地区的形势就如同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紧密,就好像守护自己家的墙壁一样重要。 守住淮河实际上就是守住了长江,所以一定要爱护淮河一带的百姓。 我们大宋朝皇帝的恩泽深厚,国家的安稳不在于地势险要,而在于统治者的德行。 当今皇上仁慈节俭,无论远近的百姓都能感受到皇恩,没有丝毫隔阂。 朝中大臣和各级官员,都应该共同努力,去巩固国家的根本。
关于作者
宋代陈文蔚

陈文蔚(一一五四~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一五《癸未老人生日》“翁余九十儿七十”推定),字才卿,学者称克斋先生,上饶(今属江西)人。曾举进士不第。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始从朱熹学。后聚徒讲学,与徐昭然等创为豫章学派。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以上所著《尚书解注》,授迪功郎。卒年九十四(《宋人传记索引》作卒年八十六,未知何据)。有《克斋集》十七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明刻本附张时雨《陈克斋先生记述》,明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宋元学案》卷六九有传。 陈文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张时雨崇祯十七年刻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