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徽州李君博文阁

曾参一唯外,相顾了无言。 颜渊但如愚,永谢枝叶繁。 后人谓二子,独得道之原。 脱落章句卑,统宗而会元。 谁知圣门教,入道固有门。 非博奚反约,溯流乃求源。 颜曾日用功,如海众水吞。 及其成功后,木落归本根。 固非求捷径,大学废讲论。 李君敞高阁,驾言避俗喧。 藏书比邺侯,日夕手自翻。 百家期贯穿,目击万里存。 上下洞今古,高深察乾坤。 一旦忽融会,豁然破篱籓。 笑彼习忘子,读书尝惮烦。

译文:

曾子在领悟孔子“一以贯之”的道理后,师徒二人相互对视,一切尽在不言中。颜渊听孔子讲学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个愚笨的人,但他其实早已摒弃了那些琐碎繁杂的东西。 后世的人认为,曾子和颜渊是唯独领悟了道之根源的人。他们摆脱了拘泥于章句的浅陋做法,能够把握根本、融会贯通。 谁知道在圣人的教育体系里,进入道的境界本来就有途径。不广泛地学习,怎么能返回到简约呢?就像要追溯水流的源头,就得沿着水流向上探寻。 颜渊和曾子平日里下的功夫,就如同大海容纳众多的水流一样。等到他们学有所成之后,就像树木落叶回归到根本一样,掌握了最核心的道理。他们当然不是去寻求捷径,也不会荒废《大学》里所讲的那些道理和学问。 李君敞建了一座高大的楼阁,说是要避开世俗的喧嚣。他收藏的书籍堪比唐代的邺侯李泌,白天黑夜都亲自翻阅。他期望能够贯通百家学说,一眼就能看到万里之外的知识和道理。他能够透彻地了解从古至今的事情,深入地洞察天地乾坤的奥秘。 一旦他突然融会贯通,就会像冲破了篱笆的束缚一样豁然开朗。他会嘲笑那些学习时容易遗忘、读书还怕麻烦的人。
关于作者
宋代陈文蔚

陈文蔚(一一五四~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一五《癸未老人生日》“翁余九十儿七十”推定),字才卿,学者称克斋先生,上饶(今属江西)人。曾举进士不第。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始从朱熹学。后聚徒讲学,与徐昭然等创为豫章学派。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以上所著《尚书解注》,授迪功郎。卒年九十四(《宋人传记索引》作卒年八十六,未知何据)。有《克斋集》十七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明刻本附张时雨《陈克斋先生记述》,明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宋元学案》卷六九有传。 陈文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张时雨崇祯十七年刻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