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叶仲洽喜雨

一旱不问下与高,风吹日炙同煎熬。 悲鸣鸿雁不饮啄,向人终日声嗷嗷。 千里赤地天不管,毫发微功矜桔槔。 乘除自古有成说,霖潦一春多发泄。 渴苗欲死俟沾溉,到此翻令成泽竭。 不眠耿耿抱幽恨,离毕中宵起占月。 仰天浩叹如何理,引手欲挽天河水。 鹅湖作镇县东隅,山巅忽有云峰起。 朝𬯀何事故要勒,雨未崇朝还又止。 农家与苗相为命,情不愿苏惟愿死。 愁肠欲断成寸寸,顷刻风雷惊动散。 为霖三日泽已均,泼墨千山云不断。 骚人赋诗喜欲狂,自写长牋几脱腕。 东西倒悬今少解,欢情随雨亦滂沛。 祇愁西北望云霓,腥膻久矣为民害。 请看麟史书伐邢,一日兴师当问罪。 诗成聊写闵雨志,𤱶亩拳拳有深爱。

译文:

### 前半部分:旱灾惨状与祈雨心境 一开始大旱的时候,不管地势高低,所有地方都一样遭受着风吹日晒的煎熬。那些失群的大雁痛苦地悲鸣着,连水也不喝、食也不啄,整天对着人嗷嗷哀叫。千里大地一片赤红干裂,上天似乎根本不管不顾,人们只能靠着小小的桔槔汲水,还得为这点微小的功效而自我夸耀。 从自古以来的规律来看,春天连绵的大雨已经把该宣泄的都宣泄了。那些快要渴死的禾苗急切地等着雨水灌溉,可到如今,连一点水源都干涸了。我忧心忡忡难以入眠,心中满是幽怨,半夜里起身观测月亮,希望能有降雨的征兆。我仰天大声叹息,真不知道这老天的道理何在,甚至想伸手去挽来天河之水拯救大地。 ### 中间部分:降雨波折与农家之苦 鹅湖山雄踞在县城的东边,山巅忽然涌起了云峰。早晨云起本是降雨的迹象,可不知道为何却受到阻碍,雨下了不到一个早晨就又停了。农民们和禾苗是相依为命的,到了这个地步,他们甚至觉得与其让禾苗这样痛苦地煎熬,还不如痛痛快快地死去。他们愁肠寸断,就在这时候,突然顷刻之间风雷大作,驱散了愁云。 ### 后半部分:喜雨之景与深层忧虑 雨连着下了三天,滋润了大地,各处都得到了均匀的润泽。千山万壑被乌云笼罩,就像泼上了墨汁一样,云层连绵不断。诗人们兴奋地赋诗,欢喜得快要发狂,自己写长长的诗笺,几乎累得手腕都脱力了。此前东西部受旱情况不同,如今旱情稍微缓解了一些,人们的喜悦之情就像这雨水一样充沛。 只是让人发愁的是,西北方向的百姓还在盼望着降雨,那些侵略者长期以来就像腥膻之气一样残害着百姓。就像古代《麟史》记载讨伐邢国一样,应该立刻兴师问罪。我写成这首诗,只是想表达我对这场旱灾的忧虑,我对那田野间的庄稼和百姓,可是满怀深情啊。
关于作者
宋代陈文蔚

陈文蔚(一一五四~一二四七)(生年据本集卷一五《癸未老人生日》“翁余九十儿七十”推定),字才卿,学者称克斋先生,上饶(今属江西)人。曾举进士不第。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始从朱熹学。后聚徒讲学,与徐昭然等创为豫章学派。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以上所著《尚书解注》,授迪功郎。卒年九十四(《宋人传记索引》作卒年八十六,未知何据)。有《克斋集》十七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明刻本附张时雨《陈克斋先生记述》,明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宋元学案》卷六九有传。 陈文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张时雨崇祯十七年刻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