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感兴一首

乌几学痴坐,吾炊何以晨。 了知诗自好,不与甑相闻。 苍苍本空空,呜呼谁使然。 瓯窭知满篝,稍喜斗斛仁。 而我亦齐民,不贪后世贤。 腹无一寸温,百忧镇烧煎。 岿然一破灶,寒虫欲无年。 更欲辨名字,蟋蟀螽斯间。 书生谨守书,放步防疾颠。 虾蟆缘青冥,孤光恣吞吐。 於菟无角翼,为天守门户。 持此感物化,尧舜万万古。 冰蚕不知寒,蓼虫不知苦。 未知了身口,甘煖复几许。 高高化人台,下视多劫灰。 我欲轰雷车,老天怒不开。 死语无出路,六经圣所裁。 惟应蒯缑剑,日夕同归来。

译文:

我呆呆地坐在乌木几案前,像个痴人一般,可到了早晨,我拿什么来做饭呢。 我心里明白自己的诗写得不错,可这诗却不能让我锅里有饭吃。 那苍茫的天地本就是空荡虚无的,唉,是谁造成了如今这样的局面呢? 狭小的田地要是能有满满的收成,我也会为那些许的收获而感到欣慰。 我也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并不贪图后世贤名。 可如今我腹中没有一丝温暖,百般忧愁在心中煎熬。 那破旧的炉灶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灶里的寒虫似乎都难以熬过这一年。 我还想去分辨那虫子的名字,在蟋蟀和螽斯之间纠结。 书生只知道谨慎地守着书本,走路都小心翼翼怕突然摔倒。 蛤蟆竟然能攀缘到高远的天空,肆意地吞吐着那皎洁的月光。 老虎没有角和翅膀,却能为上天看守门户。 我由此感慨万物的变化,尧舜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 冰蚕感受不到寒冷,蓼虫不知道苦涩。 我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能有多少温暖和满足呢? 那高耸的化人台,向下望去尽是历经劫难后的灰烬。 我想呼唤雷车来改变这一切,可老天愤怒着不肯开启希望之门。 那些陈腐的话语没有出路,而六经是圣人所裁定的经典。 我只能像冯谖一样,带着我的剑,日复一日地相伴而归。
关于作者
宋代敖陶孙

敖陶孙(一一五四~一二二七),字器之,号臞庵、臞翁,长乐(今属福建)人。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乡荐第一,省试下第,客居昆山。后在太学时因作诗悼赵汝愚,忤韩侂胄。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历海门主簿,漳州教授,广东转运司主管文字,平海军节度判官兼南外崇正簿。理宗即位,奉祠归乡。宝庆三年卒,年七十四。陶孙以诗名于时,有《臞翁诗集》,已佚。遗诗见收于《江湖集》、《江湖后集》。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臞庵敖先生墓志铭》。 敖陶孙诗,第一、二卷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所收《臞翁诗集》为底本,校以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第三、四卷以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成之《江湖后集》中所收诗为底本。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五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