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戎州范守阎倅饮涪翁溪纪事

元祐人何负,黄郎昔此居。 江山愁思里,风景醉吟余。 问俗夸遗事,开荒想旧庐。 岩姿自奇怪,谷响故清虚。 鸟语传沽酒,猿吟忆荷锄。 文章喧宇宙,谈笑狎樵渔。 小德长携杖,元明阙寄书。 生涯竟流落,谤誉久乘除。 士固难逃世,天宁独困渠。 朝廷重日月,河雒痛丘墟。 事往真云已,神游信所于。 溪名虽发越,林影尚萧疎。 佳致归商畧,成规易补苴。 春堤要杨柳,夏渚待芙蕖。 名胜新开府,风流得贰车。 追游方自此,雅尚不愁予。 天际归舟远,江干掺袂初。 明年记狂客,万里报何如。

译文:

这首诗是对黄庭坚(涪翁)事迹的追怀与当下情景的交融,以下是逐句翻译: 元祐年间的人有什么过错呢,黄先生(黄庭坚)昔日曾居住在这里。 面对着这江山,他满是愁思,在醉酒吟诗之后领略着这里的风景。 向当地人询问风俗,人们还夸赞着黄先生留下的事迹;开垦荒地时,不禁想象着他旧时的屋舍。 那岩石的姿态自然奇特怪异,山谷中的声响格外清幽虚空。 鸟儿啼鸣仿佛在传递着沽酒的消息,猿猴的吟叫让人忆起黄先生扛着锄头劳作的身影。 黄先生的文章名满天下,他谈笑间与樵夫渔夫亲近无间。 小德(指黄庭坚的侄子)常常拄着拐杖相伴,可惜元明(也是黄庭坚亲人)却没有书信寄来。 黄先生一生最终流落他乡,对于他的诽谤和赞誉也随着时间相互抵消。 读书人本来就难以逃离世俗的纷扰,上天难道就偏偏要让他困厄吗? 朝廷如同日月般重要,可河雒之地却令人痛心沦为废墟。 往事真的就像浮云一样过去了,可他的精神仿佛还能自由地在这里遨游。 这条溪水虽然已声名远扬,但树林的影子依旧显得稀疏。 这美好的景致值得仔细商量规划,已有的规模也容易修缮补充。 春天的堤岸上要种上杨柳,夏天的小洲边要栽满芙蕖。 这里作为新开发的名胜之地,有贤能的太守和通判。 从此开始就可以尽情地追游赏玩,高雅的风尚也不必让我担忧了。 天边的归舟渐渐远去,在江边刚刚与友人分别。 明年记得我这个狂放之人,不知万里之外会传来怎样的消息呢。
关于作者
宋代孙应时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岩尉。历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