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仲微使君赴阙

声迹周行旧,人门汉相延。 谢宗康乐在,阮姪仲容贤。 文献群公侧,风流晚辈先。 天资超瑑玉,心量极澄渊。 世故虽游刃,荣途独缓鞭。 风霜饱经历,岁月起联翩。 奏牍留天听,鸣镳拜日边。 一麾纡郡组,两地冠淮壖。 巢坞江湖会,吴陵海泽偏。 阳公优抚字,山甫重蕃宣。 秋月沧浪底,春风草木前。 近名辞赫赫,直道守平平。 襦袴歌千里,丝纶锡九天。 别帆催入觐,祖席叹登仙。 详试谙冯翊,深褒属颍川。 径须持紫橐,应不坠青毡。 世道千龄远,人情百虑牵。 关心眷河雒,努力补陶甄。 窭迹来蓬筚,微芳托蕙荃。 一枝容吏隠,三鬴慰亲年。 借寇知难请,依刘敢自怜。 𬬻锤思旧物,倘问及林泉。

译文:

这首诗较长,下面为你逐句翻译: ### 首联至颔联 您往日的声名事迹早已在各处传扬,家门受到汉朝贤相般人物的延请。谢家有谢康乐这样的才俊传承,阮家有阮仲容这般的贤能后辈。 这里“声迹周行旧”是说朱仲微的名声和事迹在过往就广为人知。“人门汉相延”用典,表明其家族或自身得到贤达的器重。“谢宗康乐在,阮姪仲容贤”,以谢灵运(谢康乐)和阮咸(阮仲容)来夸赞朱仲微及其家族人才辈出、贤能出众。 ### 颈联至颔联 您在众多公卿之间以博学多识闻名,在晚辈中尽显风流洒脱、出类拔萃。您天生资质如同精心雕琢的美玉,心胸宽广如同澄澈的深渊。 “文献群公侧”强调朱仲微在一众公卿之中以学识渊博著称。“风流晚辈先”突出他在晚辈里的风采和地位。“天资超瑑玉”把他的天资比作雕琢精美的玉,“心量极澄渊”形容其心胸开阔、纯净。 ### 颈联至颔联 面对世间的复杂事务您游刃有余,在仕途上却不急于求成。您饱经风霜的历练,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 “世故虽游刃”说明朱仲微处理世事很有能力。“荣途独缓鞭”指他在追求荣华的仕途上不急躁冒进。“风霜饱经历”描述他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岁月起联翩”感慨时光飞逝。 ### 颈联至颔联 您的奏疏能让皇帝倾听关注,您策马奔赴天子身边接受召见。您曾持节赴任郡守之职,在两地为官都成为淮河边的表率。 “奏牍留天听”意思是他上奏的文书能得到皇帝的重视。“鸣镳拜日边”描绘他前往京城面见皇帝。“一麾纡郡组”指他曾担任郡守,“两地冠淮壖”表示他在两个地方任职都在淮河一带非常出色。 ### 颈联至颔联 您曾任职的巢坞是江湖汇聚之地,吴陵则地处海泽偏远之处。您像阳公一样抚恤百姓、重视教化,如仲山甫一般善于宣扬王命、辅佐朝廷。 “巢坞江湖会,吴陵海泽偏”点明他任职的两个地方的地理特点。“阳公优抚字”,阳公可能指阳峤,以善于治理、关爱百姓著称,这里说朱仲微像他一样爱护百姓。“山甫重蕃宣”,仲山甫是周朝贤臣,辅佐周宣王,这里是说朱仲微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宣扬朝廷的旨意。 ### 颈联至颔联 您的治理如同沧浪之底的秋月般清澈高洁,又似春风吹拂在草木萌动之前,带来生机。您不追求显赫的名声,坚守正直之道。 “秋月沧浪底,春风草木前”形象地描绘出朱仲微的为官之道如同清澈的秋月、催生万物的春风。“近名辞赫赫,直道守平平”说他不追逐显赫的名声,坚持正直、平实的为官准则。 ### 颈联至颔联 您所治理的地方百姓歌颂您的德政,皇帝的诏书从九天之上赐予您。离别之舟催促您入朝觐见,饯行的酒席上众人感叹您如同登仙一般荣耀。 “襦袴歌千里”说明百姓对他的爱戴,“丝纶锡九天”指皇帝下诏书褒奖他。“别帆催入觐”是说船催促他去京城面见皇帝,“祖席叹登仙”是在饯行宴上大家感叹他此次入朝的荣耀。 ### 颈联至颔联 仔细考量您的才能如同冯翊太守一般出色,皇帝对您的褒奖堪比颍川太守。您理应手持紫囊成为近臣,也不会辱没家族的清誉。 “详试谙冯翊,深褒属颍川”,冯翊和颍川都是汉代治理有方的名郡,这里是说朱仲微有像治理这些地方的官员一样的才能,且得到皇帝的高度褒奖。“径须持紫橐”指他应该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应不坠青毡”表示他不会辜负家族的传统和声誉。 ### 颈联至颔联 世道已经变迁久远,人情又有诸多忧虑牵绊。您心中挂念着河洛地区,希望您努力为朝廷选拔人才、治理国家。 “世道千龄远,人情百虑牵”感慨世道变化和人情复杂。“关心眷河雒”说他心系河洛地区,“努力补陶甄”希望他能为朝廷选拔人才、完善治理。 ### 颈联至颔联 我出身贫寒,住在简陋的蓬门荜户之中,如同将微薄的芬芳寄托在蕙荃香草之上。我能在您手下谋得一个小职位得以隐居,微薄的俸禄能慰藉亲人的晚年。 “窭迹来蓬筚,微芳托蕙荃”是自谦之词,说自己出身贫寒,能依托朱仲微。“一枝容吏隠,三鬴慰亲年”表示能在他手下任职,有微薄收入赡养亲人。 ### 尾联 我知道像挽留寇恂那样挽留您是难以做到的,又怎敢因依附您而自怜自艾。我盼望着您能像工匠怀念旧物一样,或许有一天能问及我这隐居山林之人。 “借寇知难请”,寇恂是东汉官员,深受百姓爱戴,这里说挽留朱仲微很难。“依刘敢自怜”,“依刘”指依附刘表,这里是说不敢因为依附朱仲微而自哀。“𬬻锤思旧物,倘问及林泉”希望朱仲微以后能记得自己。
关于作者
宋代孙应时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岩尉。历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