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歌

峡中翠壁何峥嵘,排空百雉如层城。 重楼复道明丹青,神剜鬼刻斧凿精。 呀然裂入兀不崩,飞流罅出悬珠璎。 旌旆夹道缤逢迎,霜锋雪锷立万兵。 奇峰十二剑削成,真赝等好不可评。 天柱拔立千仞擎,团团石骨莹玉冰。 傍有岩穴半开扃,飞仙之宅凝神清。 虾蟆下饮腹不盈,背负阴壑深窈冥。 金碧满洞层云生,泓泉泠泠琴筑鸣。 林端黄牛老不耕,滩回白日随人行。 石马只耳梦偶灵,神祠箫鼓何铿铿。 江流万古鬰不平,四时雷霆风雹声。 天垂匹练相回萦,日月避隠韬光明,朝云暮雨犬吠晴。 山腹人家真画屏,亦有竹阁连松亭。 褰裳可登呼可譍,但愁蛮语无由听。 我来溯峡才几程,所见如许心骨惊。 阳台滟滪次第经,磨砺笔锋吾敌勍。

译文:

三峡之中,那翠绿的崖壁是多么的高峻奇特啊,它们仿佛是一排排排空而立的城墙,足有上百雉那么长。崖壁上的亭台楼阁层层叠叠,红墙绿瓦,色彩鲜艳,就像是用精美的丹青画上去的一样。这些崖壁像是被鬼神精心雕刻过,斧凿的痕迹精巧绝伦。 有的地方崖壁裂开,形成巨大的豁口,却又突兀地屹立不倒。飞泻的水流从缝隙中涌出,就像悬挂着的珍珠璎珞一般。两旁的崖壁好似旌旗招展,夹道欢迎着过往的行人;又如同万把锋利的刀剑,霜雪般的锋刃森然林立。 那十二座奇峰,就像用剑削出来的一样,无论真假美丑都难以评判。其中有一座天柱峰,高高地拔地而起,仿佛能撑起千仞高空。它那圆圆的石骨,晶莹得如同美玉和寒冰。 旁边有一个半掩着门的岩穴,那是飞仙居住的地方,透着一股凝神静气的清幽。岩穴下有一块像蛤蟆一样的石头,它似乎在低头饮水,却永远喝不饱,它的背上是幽深阴暗的沟壑。 岩洞里金碧辉煌,层层云雾缭绕而生,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发出像琴筑弹奏般清脆悦耳的声音。 树林顶端有一块像黄牛的石头,它似乎老得再也不能耕地了。江水曲折,滩头迂回,仿佛那白日也随着行人一同前行。 还有一匹石马,它缺了一只耳朵,据说它偶尔会在梦中显灵。石马旁边的神祠里,箫鼓之声铿铿作响。 江水奔腾了万古,似乎心中一直郁积着不平之气,一年四季都像有雷霆风雹之声。天空中垂下的云雾如同白色的绸带,在江面上回环萦绕,日月的光辉都被它遮蔽隐藏起来。这里的天气变幻无常,早晨云霞缭绕,傍晚细雨蒙蒙,有时大晴天里还能听到犬吠声。 山腹中的人家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屏,还有竹阁和松亭相互连接。提起衣裳就可以登上那里,呼喊也能得到回应,只是发愁听不懂当地人的蛮语。 我逆流而上进入三峡才走了几程,就看到了这么多令人惊叹的景象,内心和骨头都为之震惊。接下来我还要依次经过阳台山和滟滪堆,我要磨砺笔锋,把这壮丽的景色都描绘下来,与这奇景一较高下。
关于作者
宋代孙应时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岩尉。历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