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安县兴学和詹本仁见赠诗

万物野马相追奔,百年梦境更起仆。 是中诸妄要扫刮,努力良心自成就。 舞雩春风沂水侧,当日群公切磋究。 大途九轨自可识,广居安宅宁当僦。 少年恐不保壮老,夜气还能亡旦昼。 诗书礼乐在庠序,乡射弦歌列笾豆。 共惟百圣贻后来,岂使一科图急售。 如何道术坐陆沉,独指利名纷辐辏。 斯文未丧天所赐,接踵诸贤出哀救。 圣门榛棘得刬除,俗学膏肓有砭灸。 晚出颛蒙格调卑,平生师友追从旧。 敢言割鸡慕牛刀,直恐狐裘杂羔袖。 是邦山水故潇洒,满眼衣冠多整秀。 向来张吕相逢地,遗韵余风洗凡陋。 眷然乡校肯来游,勉矣英材起相副。 名门政假扶持力,阖境似惊闻见骤。 儒林丈人真好事,大笔新诗警昏瞀。 寄言同社相知心,不怪狂歌续貂后。

译文:

世间万物如同野马一般相互追逐奔腾,人生百年就像一场梦境,起起伏伏。在这其中,各种虚妄的东西都要清扫刮除,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良心得到成长和完善。 就像当年孔子和弟子们在沂水岸边沐着春风,那时候大家相互切磋学问、探究真理。人生的大道如同宽阔的九轨大路,是可以清晰辨认的,我们应该有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居所,而不是去租借(比喻不应依靠外在不实的东西)。 少年时光容易流逝,若是不努力,到了壮年和老年就可能一事无成,人心中的清明之气如果不坚守,在白天也会被世俗的杂念所磨灭。 诗书礼乐在学校中传承,在乡村的射礼和弦歌雅乐中,摆放着祭祀的笾豆等礼器。要知道这是历代圣贤留给后人的财富,怎能只是为了通过科举这一条途径去急于求成、谋取功名利禄呢? 可如今学术和道义却渐渐沉沦,人们都只盯着功名利禄,像车轮的辐条聚集到车毂一样纷纷追逐。还好上天保佑,斯文没有断绝,众多贤能之士相继站出来拯救这一局面。他们铲除了圣门学问道路上的荆棘,医治了世俗学问那种深入膏肓的弊病。 我是个晚出的愚钝之人,格调也比较低下,不过我一直追随着过去的师友。我不敢说自己有大才想要施展,只怕自己能力不足,就像狐皮大衣掺杂着羊羔皮袖子一样不伦不类。 遂安这个地方山水潇洒秀丽,满眼都是仪表端庄、才学出众的人。这里曾是张栻、吕祖谦等大儒相逢讲学之地,他们遗留下来的美好风范和高雅韵致能洗净凡俗粗陋之气。 我很欣慰大家愿意来到乡校学习,希望各位英才能够相互勉励、有所作为。名门望族正需要借助这种力量来扶持,整个地方的人似乎都因为这样的风气而感到惊讶,见识也为之一新。 儒林中有位老先生真是热心于文化教育之事,您用大手笔写下新诗,警醒了那些昏聩不明的人。我在此也跟同社那些知心的朋友们说一声,不要责怪我在您精彩诗作之后,像狗尾续貂一样写下这首诗。
关于作者
宋代孙应时

孙应时(一一五四~一二○六),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今属浙江)人。早年从陆九渊学。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台州黄岩尉。历秦州海陵丞、知严州遂安县。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应辟入崈幕。后知常熟县。宁宗开禧二年改通判邵武军,未赴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烛湖集》二十卷。事见本集附编宋杨简《孙烛湖圹志》、张淏《孙应时传》。 孙应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烛湖集》为底本,酌校他书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