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徂徕集

徂徕鲁东山,石子居山阿。 鲁人之所瞻,子与山嵯峩。 今子其死矣,东山复谁过。 精魄已埋没,文章岂能磨。 寿命虽不长,所得固已多。 旧藁偶自录,沧溟之一蠡。 其余谁付与,散失存几何。 存之警后世,古鉴照妖魔。 子生诚多难,忧患靡不罹。 宦学三十年,六经老研摩。 问胡所专心,仁义丘与轲。 扬雄韩愈氏,此外岂知他。 尤勇攻佛老,奋笔如挥戈。 不量敌众寡,胆大身幺么。 往年遭母丧,泣血走岷峨。 垢面跣双足,锄犁事田坡。 至今乡里化,孝悌勤蚕禾。 昨者来太学,青衫踏朝靴。 陈诗颂圣德,厥声续猗那。 羔鴈聘黄晞,晞惊走邻家。 施为可怪骇,世俗安委蛇。 谤口由此起,口之若飞梭。 上赖天子明,不挂网者罗。 忆在太学年,大雪如翻波。 生徒日盈门,饥坐列鴈鹅。 弦诵聒邻里,唐虞赓咏歌。 常续最高第,骞游各名科。 岂止学者师,谓宜国之皤。 夭寿反仁鄙,谁尸此偏颇。 不知詉詉者,又忍加诋诃。 圣贤要久远,毁誉暂諠哗。 生为举世疾,死也鲁人嗟。 作诗遗鲁社,祠子以为歌。

译文:

徂徕山是鲁国东边的高山,石介先生居住在那山坳之中。徂徕山是鲁人所仰望的地方,石介先生的品格和徂徕山一样巍峨。如今先生已经离世,这东山以后还有谁会来造访呢?先生的精魂虽然已经被埋没于地下,但他的文章又怎么会磨灭呢? 先生虽然寿命不长,可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很多了。我偶然自己抄录了先生旧稿,这不过是沧海中的一勺水罢了。其余的文稿都托付给了谁呢,散失之后还留存多少呢?留存下来的这些文章可以警醒后世,就像古代的铜镜能照出妖魔一样。 先生一生实在是多灾多难,各种忧患没有不遭遇的。他为了做官和求学历经三十年,到老都在潜心研究六经。若问他一心专注于什么,那便是像孔丘和孟轲所倡导的仁义之道。在他心中,除了扬雄和韩愈,还知晓谁呢?他尤其勇敢地抨击佛道思想,奋笔疾书就像挥舞着戈矛。他不估量敌人的多少,虽然身材矮小却胆气豪壮。 往年先生遭遇母亲去世的丧事,他悲痛得血泪交流,奔走到岷峨之地。他面容污垢,光着双脚,亲自在田坡上从事耕种之事。直到现在,他所在的乡里都受到感化,人们讲究孝悌之道,勤奋地养蚕种稻。 前些日子先生来到太学任职,身着青衫,脚踏朝靴。他献上诗歌歌颂圣德,那声音如同《诗经》中的《猗那》一样美好。他用羔雁之礼去聘请黄晞,黄晞吓得跑到邻家去了。他的行为有些怪异惊人,世俗之人哪能从容应付。诽谤的话从此而起,流言蜚语就像飞梭一样不断。幸亏皇上圣明,他才没有落入法网。 回忆在太学的时候,大雪如波涛翻滚。每天学生们挤满了门庭,饥饿地坐着,像排列整齐的鹅雁。他们诵读诗书的声音吵扰着邻里,就像在唐虞时代人们相互唱和着颂歌。先生的学生常常在考试中取得最高名次,各自在不同的科目中脱颖而出。他哪里仅仅是学者的老师,还应该是国家的元老啊。 然而寿命的长短却与仁义和鄙陋相反,是谁主宰了这种不公平呢?真不明白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又怎么忍心再去诋毁他。圣贤的名声是要长久流传的,毁誉不过是一时的喧哗。先生活着的时候被世人嫉恨,死了鲁人都为之叹息。我写下这首诗送给鲁国的社庙,在祭祀先生的时候歌唱。
关于作者
宋代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