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之孙杨子顺肇庆一见相投随至德庆谋馆寓迹过从年余辞归乡赋诗送行 其一

谁续寂寥洙泗弦,濂溪一转至伊川。 只今洛派从头数,之子龟山第二传。 他道已融归正道,后天犹办入先天。 十年二广参皆遍,不以支离易混全。

译文:

这首诗并不是古诗词,而是一首送别诗,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其内容,我将它翻译成了现代汉语: 是谁继续奏响那已显寂寥的洙水、泗水间传承的儒道之弦?从濂溪先生周敦颐开启转变,一直传到了伊川先生程颐。 如今细数洛学一派的传承脉络,这位杨子顺是龟山先生杨时的第二代传人。 他已经融会贯通所学之道,回归到了儒家的正道之上。在后天的学习与体悟中,他依然有能力探寻那先天的至理。 这十年来,他在广东、广西各地广泛参学,始终没有用那些支离破碎的学说来替代完整、纯粹的学问。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