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钩追古道,方凿背时风。 得不坐三黜,曾何衔五穷。 物情难复获,天理窒斯通。 李绛鹗书里,能无孟李同。
久与广西帅年丈左史张舍人别自琼罢归过静江相见 其二
译文:
这首诗整体语言较为古奥,要完全用直白易懂的现代汉语翻译会有一定难度,以下是大致的翻译:
用直钩钓鱼是在追寻古代的道义,如同方形的榫头与圆形的卯眼不匹配,这是违背当下世俗风气的。
这样行事,怎能不遭遇多次的贬黜呢?但我又何必去抱怨所谓的“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世态人情难以再去获取和迎合,不过当顺应天理遇到阻碍的时候,往往也会有新的通路出现。
在李绛呈给皇帝的奏疏里,难道会没有像孟子和李翱那样(坚守正道、秉持正义)相同的理念和情怀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包含一些典故和较隐晦的表达,翻译只能尽量传达其大概意思,其中一些深层的含义可能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来进一步理解。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