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前萦带,蒸江后引裾。 中容齐塔阜,上建读书庐。 气象河汾上,规模景祐余。 帝王无异学,孔孟有遗书。 绛帐讲之熟,青衿受以虚。 心原逢左右,理窟悟终初。 糟粕包高厚,精华寄起居。 作成端若此,征用合何如。 学士唐全炬,经师汉石渠。 致君登栗陆,措俗减华胥。 访古行陪履,观光坐接祛。 上台供瓮酒,傍县具盘蔬。 笑脸人人醉,设眉个个舒。 传香薰馧馞,寄傲卧籧篨。 如浴沂中水,而观濠上鱼。 落晖犹可却,上马不妨徐。 纪胜俾传远,书崖字放疎。 姓名年月日,刻罢赋归欤。
宪使范右司具馔属属官为主人又属衡阳张宰助筵同游石鼓书院
译文:
湘江在前方如丝带般萦绕,蒸水在后方像衣襟一样延伸。在这两江之间,容纳着如同塔一般的山丘,山丘之上修建着读书的房舍。这里的气象如同当年河汾之地王通讲学那样有文化传承的氛围,其办学的规模还是景祐年间遗留下来的样子。帝王所遵循的并没有不同的学说,孔子和孟子留下了经典的书籍。老师在讲席上把学问讲解得十分透彻,学生们虚心地接受知识。内心希望能左右逢源地领悟道理,从根本上参透事物的原理。知识的糟粕都蕴含在天地之间,而其精华则寄托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之中。培养人才达到这样的程度,那朝廷任用这些人才又该是怎样的情形呢?这里的学者如同唐代学识渊博的全炬,经师就像汉代石渠阁中的贤才。他们能辅佐君主达到像上古栗陆氏那样的贤明统治,让风俗变得更加淳朴,如同华胥氏时代一般。我陪着众人去探寻古迹,坐着一同观赏这里的风光。上级官员提供了美酒,旁边县里准备了盘中的菜肴。每个人都面带笑脸,像是喝醉了一样开心,眉头个个舒展。香气弥漫,大家悠然自得地躺着休息。就好像在沂水中沐浴,又如同在濠上观赏游鱼一样自在。夕阳的余晖还未散尽,我们不妨慢慢上马回去。为了记载这次游览的胜景并让它流传久远,在山崖上题字时笔画要写得疏朗。把姓名、年月日刻好之后,我就可以吟诗而归了。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