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辞爻辞易之注,孔子读之悟其故。 彖辞象辞易之疏,孔子作之志其悟。 悬知孔子大悟时,太虚中不挂一丝。 与易为一自不知,奚以卦辞爻辞为。 渠无孔子大机械,所恃嗫嚅三尺喙。 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 诚使时习能绝编,安知日新不忘筌。 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题安子承读易堂
译文:
卦辞和爻辞是对《易经》的注解,当年孔子研读它们从而领悟到其中的缘故。
彖辞和象辞是对《易经》的进一步阐释,孔子创作它们是为了记下自己的感悟。
可以料想孔子达到大彻大悟境界的时候,内心就像广阔的天空一样,没有一丝杂念挂怀。
他与《易经》融为一体,自己都未曾察觉,哪里还会在意卦辞和爻辞这些形式呢。
安子承可没有孔子那样高深的智慧和超凡的领悟能力,他只能依靠自己那不停开合的嘴巴来诵读。
他努力从象辞、彖辞和爻辞中去领会《易经》的含义,可无奈还有卦辞横亘在那里。
倘若他能像孔子那样经常反复研习,以至于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又怎知他不会每天都有新的进步,而不被言辞所束缚呢。
他要是能做到这样,在学问上的造诣就能超越汉代的九位《易》学大师,回首再去探究八卦形成之前那更为深邃的道理。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