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滕吊秦

浔流容派两江口,中有一城大如斗。 埤堞甎抏土藉隍,楼台瓦溃泥漫霤。 入言淮海初到时,江献其清山献奇。 彼私得之既以去,今幸存者皆其遗。 古藤阴下非眠处,肆言成谶终还悟。 末祸休冤黄绶欺,初谋已被儒冠误。 眉山处丧与得坎,朱崖儋耳全吾身。 孰知淮海造三昧,犹与眉山隔一尘。

译文:

在浔江和容江交汇的入海口处,有一座城小得像斗一样。城墙上的砖块破败,城壕里满是泥土,楼台的瓦片破碎,屋檐下的雨水顺着毁坏的地方流淌。 听人说淮海居士(秦观)当初来到这里时,江水呈现出清澈的模样,山峦展现出奇异的姿态。他暗自拥有了这些美景之后就离开了,如今留存下来的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痕迹。 当年秦观在古藤阴下说这里不是安睡之处,他随意说的话最后竟成了预言,到最后他也有所醒悟。不要把最后的灾祸归咎于那小小的官职欺骗了他,其实最初的谋划就已经被书生的身份耽误了。 眉山苏氏(苏轼)在遭遇丧事和困境时,能在朱崖、儋耳等地保全自身。谁能想到淮海居士秦观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但和眉山苏氏相比,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