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煤不忌远,胶汁宁伤清。 永言李廷珪,墨法能尔精。 滴沥甚点漆,锱铢轻连城。 胡陈梁蒲张,俊出声铮铮。 敢与相颉颃,江西老潘衡。 李家飒以颓,中兴有云礽。 未空天下伎,已擅湖南声。 公重与物交,所厚墨客卿。 摩顶相许意,垂髫久要情。 信手暗摸索,心已权重轻。 乃言济妙处,而有祖典型。 端如坡借力,独为衡主盟。 笑捐数寸玉,增我双眼明。 呼童诏罗文,折简延陶泓。 来陪客卿游,欣然两相迎。 涓涓井花落,叆叆江烟生。 始坚苦莫揉,俄熟恬无争。 更请毛锥子,三益相友朋。 丙吉魏弱翁,姚崇宋广平。 刚柔各自禀,勋业交相成。 我无换鹅手,初不工草行。 仅能蚯蚓势,强学蝌蚪形。 暗投谩费璧,误点难成蝇。 不若旧主人,八法俱纵横。 敢持以回旋,笔头贮南溟。 题诗答公隙,草疏排奸萌。 闻健赋归田,投闲注遗经。 己重人诧之,济价日已增。 况不为济者,何当经品评。
谢广东经略潘直阁席间分贶李济墨
译文:
这首诗并非古诗词,而是一首古风,以下是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内容:
制作墨的灶煤不怕从远方运来,调和用的胶汁也不用担心会影响墨质的纯净。一直以来都在说李廷珪,他制墨的技法是如此精妙。他制出的墨滴下来就像漆一样黑亮,虽然微小却价值连城。胡、陈、梁、蒲、张这些制墨名家,都声名赫赫。然而能与他们相抗衡的,是江西的老潘衡。李家制墨技艺后来逐渐衰落,不过其后代又使其中兴。还没让天下制墨技艺失传,就在湖南一带名声大噪。
您(潘直阁)重视与人交往,尤其厚待制墨的高手。对他们真心相待,这份情谊从幼年时就已结下。您随手暗中摸索挑选,心里已经权衡好了优劣。您说李济制墨的妙处,有着其祖上的风范。就好像苏东坡支持潘衡一样,您也独独为李济撑腰。您笑着捐出几寸如美玉般的好墨,让我眼前一亮。
我呼唤书童,告诉罗文(指代纸),又写信邀请陶泓(指代砚台)。让它们来陪这墨一起,它们欣然相互迎接。墨汁如井花水般涓涓流下,好似江上烟雾般朦胧。刚开始墨还坚硬难以研磨,一会儿就变得顺滑好用、安静无争。
再请出毛锥子(指代毛笔),让它们三个成为相得益彰的好友。就像丙吉、魏弱翁、姚崇、宋广平,他们性格刚柔不同,却能相互成就一番功业。
我没有像王羲之那样写书法换鹅的高超技艺,本来就不擅长草书和行书。仅仅只能写出像蚯蚓爬的字体,勉强学学蝌蚪文的样子。盲目地使用这好墨就像随意抛掷美玉一样浪费,写错了字就像想点出苍蝇却怎么也点不像。不如原来的主人您,各种书法笔法都挥洒自如。
我斗胆拿着这墨尽情书写,让笔头仿佛能容纳下南海之水。在闲暇时写诗答谢您,起草奏疏揭露奸邪的苗头。趁着身体还康健就告老还乡,闲下来注解古代经典。我看重这墨,别人也会诧异赞赏,李济墨的价值也会一天天提升。何况那些不如李济制的墨,又怎能得到这样的品评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