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岂无岩,三洲盖其杰。 朅来五羊初,满听行人说。 今乘急雨游,吾屐不遑蜡。 遥观似舜峰,迫视疑禹穴。 数亩腹空洞,十丈口谺豁。 恍焉入其间,眼乱欲生缬。 宽处晃如堂,狭处黝如闼。 弯跧角门隈,屈曲磴道劣。 土膏兀参差,形象鬼塑湼。 人立双足欹,兽卧半身没。 斑烂旋洑文,钩锁玲珑骨。 伏撑突如栌,斜拄岌如棁。 倒悬云乳凝,上溜井花冽。 地空声殷雷,石卤色蒸铁。 暗中漏微明,圆处留小缺。 倒指数不胜,百怪千万谲。 游人得娱嬉,造物费曲折。 静言万物初,含气如聚沫。 流者气之融,峙者气之结。 时于融结间,故故出奇绝。 巨灵盘古机,虽妙不容测。 要之幻虚空,无乃等戏剧。 居人玩视之,过客三叹息。 濂溪舣行舟,眉山税归辙。 篮舆相踵来,潇洒祖无择。 三公走龙蛇,千载磨岁月。 夫谁四三公,吾学亦云末。 引杯酌髯丞,未老其勿辍。 朝夕神所游,古今理之窟。 从渠好事人,而酷嗜尤物。
游三洲岩
译文:
南方难道没有别的岩洞吗?三洲岩可算是其中最杰出的了。
我刚到五羊这个地方时,一路上满耳都听行人在说起它。
如今趁着一场急雨前来游览,连给木屐上蜡的时间都没有。
远远望去,它好似舜帝所在的山峰;走近一看,又让人怀疑是大禹的洞穴。
岩腹有好几亩那么大,空荡荡的;洞口宽达十丈,十分开阔。
恍惚间走进岩洞,我眼花缭乱,感觉眼前的景象像绚丽的丝织品。
宽敞的地方明亮得如同厅堂,狭窄的地方昏暗得好似内室。
角落里弯弯绕绕,狭窄的石磴小道崎岖难行。
洞内的土石高低不平,那些形状就像鬼斧神工雕琢、染色而成。
有的像人站立着,双脚倾斜;有的像兽趴着,半身都没入土里。
岩石上有斑斓回旋的漩涡纹理,相互钩连,好似玲珑剔透的骨骼。
有的支撑的石头突出来像斗拱,有的斜着的石头像屋梁上的短柱一样岌岌可危。
洞顶倒悬着凝结的云乳石,上面滴下的水珠像井花水一样清澈。
洞中空旷,脚步声如闷雷般作响,石头泛着像被蒸熟的铁一样的色泽。
黑暗中透进一丝微弱的光亮,圆形的地方还留着小小的缺口。
细数洞内的景象,数也数不过来,千奇百怪,变化无穷。
游人在这里能尽情娱乐嬉戏,大自然创造它可真是费尽了周折。
静下来想想万物初始的时候,天地间的气像聚在一起的泡沫。
流动的是气的融合,矗立的是气的凝结。
有时候就在这气的融合与凝结之间,故意生出如此奇绝的景观。
这就像巨灵神、盘古的神奇造化,虽然奇妙却难以揣测。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幻变于虚空之中,难道不就像一场戏剧吗?
当地居民对它司空见惯,过往的客人却会再三叹息。
周敦颐曾在这里停下船游览,苏轼也曾驾车来此。
接着坐着竹轿前来的,还有潇洒的祖无择。
这三位名人在这里留下的字迹如龙蛇飞舞,历经千年岁月的磨砺。
谁能比得上这三位名人呢?我的学问实在是太浅薄了。
我端起酒杯敬髯丞(此处髯丞指代不明,可能是某古人),希望他在未老之时不要停止对学问的追求。
这里早晚都是神灵遨游之地,是古今道理汇聚的地方。
随那些好事的人吧,他们如此酷爱这奇异的景物。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