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 出大都邑初何心,直为钟期旧知音。 玉轸调罢不自禁,声谐匏土革木金。 试弹一曲万籁瘖,动荡南风鼓精祲。 长养余恩到鱼禽,齐娥赵女秋夜砧。 怨入离鸾别鹤声,转调忽落思归吟。 元亮归欤故丘林,粉黛候门玉差参。 卓氏心挑泪空淫,铁脚岂受魔女侵。 抚玩无弦喜不任,羲皇遗意弦外寻。 阿舒阿宣立森森,大孙倚膝小捉衿。 上百千寿酒再斟,烂醉欲眠不脱簪。 大槐宫里无升沉,醒浮烟浦登云岑。 高山流水吊古今,墨子从今突长黔。
载欣
译文:
伯牙家中有一把焦尾琴,那朱红色的琴弦长久地挂在窗户墙壁的阴影里。
他当初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并没有别的心思,只是因为钟子期是他旧日的知音。
调好琴上的玉轸后便情不自禁地弹奏起来,那乐声和谐得如同匏、土、革、木、金等乐器合奏。
试着弹奏一曲,周围万籁俱寂,乐声如同动荡的南风,鼓荡着祥瑞的气象。
这乐声带来的恩泽连鱼和禽鸟都能感受到,就像齐国和赵国的女子在秋夜捣衣的声音。
哀怨的曲调如同离鸾别鹤的鸣声,转而又弹奏起思归的曲子。
就像陶渊明归返故乡的山林,有美丽的女子在门前等候,身姿错落有致。
卓文君虽心生爱慕而落泪,可坚定之人怎会受魔女的侵扰。
抚摸着没有琴弦的琴也满心欢喜,在弦外探寻伏羲氏遗留的意趣。
阿舒和阿宣身姿挺拔地站立着,大孙子倚在膝盖旁,小孙子拉着衣襟。
斟上百千寿酒再次举杯,喝得烂醉想要睡去,连头上的簪子都不摘。
在大槐宫里没有仕途的沉浮,醒来后或是在烟雾弥漫的水边,或是登上高耸的山峰。
用高山流水的曲调凭吊古往今来,从现在起,就算像墨子那样忙碌奔波,炉灶的烟囱也会一直是黑的(寓意坚守自己的追求)。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