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簿吴公谊实浙余杭人今书满最归欤欲竟投老未决于其间而赞之

钱唐之墟故吴地,子孙复以吴为民。 百世不有云来兴,高者道德次文艺。 万安主簿今诗雄,终未得力翻得穷。 犹余妻子眼未白,不有江山囊几空。 归欤已动投簪兴,公自规模吾印证。 鬻余岂不得一丘,耕罢犹堪理三径。 陶潜张翰虽风流,彼归有激公无求。 浙江兀炎古箕颍,吴公徜徉今巢由。

译文:

钱塘江畔的这块地方从前是吴国的属地,吴氏的子孙们如今又在这儿成为了当地的百姓。百代以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兴盛的局面,其中优秀的人,有的在道德方面有高深造诣,有的在文艺领域有所建树。 万安主簿吴公如今是诗坛的佼佼者,然而始终没能凭借才华获得显达,反而陷入穷困之境。家里的妻儿依旧过着清苦日子,眼中满是生活的无奈;若不是还有那秀丽江山可作寄托,他的口袋恐怕早就空空如也了。 吴公已经萌生了辞官归隐的念头,他自己有着心中的规划,我在这里来为他的想法作个印证。卖掉剩余的财物难道还换不来一座小山丘作为归隐之地吗?耕种之余还能够修整出一条归隐的小路。 陶渊明和张翰虽然潇洒风流,他们的归隐是受到了外界的刺激,而吴公的归隐却没有任何功利的追求。浙江的山水如同古时的箕山和颍水般清幽古朴,吴公在这里自在地徜徉,宛如古代的巢父和许由一样超凡脱俗。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