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饶德裕三益轩

过从义要如胶漆,琢磨功要如金石。 二者于兹有一偏,虽过圣门未之入。 德裕躭儒今二毛,一轩洒落仅容膝。 诗书执礼不放闲,直谅多闻谁较密。 仲修国老曾鼎臣,各于三者得其一。 曳躧相迎下榻留,冒云蒙雾不知湿。 松梅竹里不知凋,形影神中冥莫逆。 问答小参文字禅,贾谊升堂马入室。 更能尚友古圣贤,兰移其气金移质。 一线溜作吞天涛,十丈花成盈掬实。 扩充未下反约功,轩今所揭乃其适。 颜渊复礼老归根,今揭吾知犹欠易。

译文:

与人交往,情谊应当如同胶漆一般紧密,相互切磋学问、修养品德的功夫要像雕刻金石那样持久且深入。要是在这两方面有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即便看似经过圣人的门庭,实际上也并未真正入门。 饶德裕痴迷于儒学,如今已两鬓斑白。他有一间轩室,布置得洒脱不拘,空间狭小仅能容下双膝。他整日手不释卷,钻研诗书、践行礼仪,一刻也不闲着。他正直诚信、见多识广,有谁能比他和这些美好的品质更为亲密呢? 仲修和国老曾鼎臣,他们各自在“过从义”“琢磨功”这三方面的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他们拖着鞋子热情相迎,设榻挽留客人,即便冒着云雾,被雨水打湿也浑然不觉。 在松、梅、竹所营造的环境里,他的品德如同这岁寒三友一样不会凋零。他的身形、影子与精神之间,默契得如同莫逆之交。他与人问答,参与类似参禅的交流,见解深刻,犹如贾谊能升堂讲学、马融能入室深造。 他若能进一步与古代圣贤为友,就像兰花会让周围充满香气、金属经过锤炼会改变质地一样,他的气质和品格也会得到升华。那看似细微的积累,能汇聚成吞天的惊涛骇浪;小小的花朵,也能结成满满一把的果实。 他不断扩充学识和修养,还未进行返璞归真的总结归纳,而他给轩室所题的名字正符合他当下的状态。不过,就像颜渊追求复礼、老者回归根本一样,我觉得他现在给轩室所题的名字还可以再斟酌修改一下。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