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会昌萧帝岩

出门疑浪游,转眼逢杰观。 山斗路将穷,脚欹行小缓。 信筇扪石根,恍若得一间。 谽谺欲上吞,浑沌疑始判。 岂其蛟擘开,或者雷劈断。 洞转一曲关,磴道鬼为栈。 悬岩百仞余,僧圬屋其半。 其旁磊苍崖,其下踏碧涧。 峰回若相朝,水㶁若相唤。 萝虬百年枝,松靷千尺干。 溜皮鳞逆生,蛰若相倒贯。 三十六洞天,往往此其冠。 或传帝所栖,其说涉漫漶。 意古隠者徒,侨家避秦乱。 围棋或著书,不觉岁月换。 断编何处藏,但有竹可汗。 残局何年终,但有柯欲烂。 疑似姑置之,杯酒酬赏叹。 移之家山旁,破甑视浮宦。 归老似未迟,欠此清一段。 上疏乞鉴湖,故事吾可按。 悠悠天听高,此计卒未办。 意外今获兹,巾帻可小岸。 况在大化中,丑好俱是幻。 有暇得娱嬉,孰疑非汗漫。

译文:

刚出门的时候,我还觉得自己像是漫无目的地浪游,可转眼间就遇见了这壮丽非凡的景观。山路在接近山顶时眼看就要到尽头了,我脚步歪斜,行走也慢了下来。我拄着拐杖摸索着石根前行,恍惚间就好像寻得了一处独特的所在。 那山洞幽深空旷,仿佛要把上方的一切都吞没,感觉就像是开天辟地之初的混沌状态才刚刚被分开。这山洞是蛟龙奋力擘开的吗?还是被惊雷猛然劈断而成的呢?山洞转过一个弯曲的关口,那登山的石磴道就像是鬼斧神工搭建的栈道。 悬崖有百仞多高,僧人在悬崖半腰处用泥涂抹着房屋。悬崖旁边是堆积的青色山崖,下面能踏上碧绿的山涧。山峰回环,好似在相互朝拜;水流潺潺,好像在彼此呼唤。藤蔓像虬龙一样,是百年的老枝;松树如拉车的缰绳般,有着千尺的树干。松皮上的纹路像鳞片一样逆向生长,蛰伏的状态就好像是颠倒贯穿。 道家所说的三十六洞天,这里常常被认为是首屈一指的。有人传说这里是皇帝曾经栖息的地方,这种说法有些模糊不清。我猜想可能是古代的隐士们,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而在这里安家。他们或许在这里下着围棋,或许在撰写书籍,不知不觉岁月就悄然流逝了。那些残缺不全的书籍藏在了哪里呢?只看到竹林茂密得能让人出汗。那未下完的棋局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呢?只看到斧柄都快要烂掉了。 这些疑似的说法姑且先放在一边,我端起酒杯,一边欣赏一边感叹。我真想把家搬到这山旁,把那虚无的官职看得如同破甑一般。现在归隐养老似乎还不算晚,只是一直缺少这样清幽的环境。我想像古人那样上疏请求赐给我像鉴湖那样的地方归隐,前人的旧事我是可以参照的。 只是悠悠苍天高高在上,难以听闻我的心声,这个归隐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没想到如今意外地来到了这里,我可以把头巾高高掀起,尽情享受这份惬意。况且在这大自然的变化之中,美丑都不过是虚幻的。有闲暇时间能够在这里娱乐嬉戏,谁又能怀疑这不是一场自由自在的漫游呢?
关于作者
宋代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