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之还,谓常还兮,独不谓公害。 弹鼌冠,斯传于驲,尚行于鹓。 何以居之,宰臣曰囏。 岂无鸡舌,辅以麋丸。 于逶于蛇,与鼌为羽翰。 岂无辟水,枕以桥门。 于𩤛于卬,与士为芝兰。 天子曰咈,唯才是论。 胡为乎天骥,而豢之阑。 胡为乎隋珠,而藉之弹。 厥居惟闶,厥立惟胖。 斯珮斯环兮,毕我鼎彝之残兮。
公之还 其三
译文:
这是一首较为生僻且有一定文化典故和古奥用词的诗歌,以下是大致的现代汉语翻译:
您的归来,本以为是平常的回归啊,却没人想到这其中会有危害。
弹劾晁错那样的举动,相关信息通过驿站传递开来,在朝官中还在流传。
让您处于怎样的位置呢,宰相说这很艰难。
难道没有鸡舌香(比喻好的待遇),还能用麋丸来辅助。
您在官场中曲折前行,如同给晁错添上了翅膀(这里可能指辅佐晁错类的权臣)。
难道没有辟雍(古代学府)之水,还有桥门可作依靠。
您有时低头有时昂首,和士人一起如同芝兰般美好。
天子却说不同意,只以才能来论断。
为什么要把天上的良马,圈养在栏里呢。
为什么要把隋侯之珠,当作弹丸的垫衬呢。
您居住的地方宽广,站立的身姿丰腴。
佩戴着玉佩和玉环啊,要结束我这如鼎彝残片般(可能指残破的境遇)的时光啊。
需要说明的是,诗中涉及不少历史典故和比较隐晦的表达,以上翻译仅供参考,可能和原诗的确切含义存在一定偏差。比如“弹鼌冠”涉及到西汉时期弹劾晁错的事件,“鸡舌”“麋丸”等可能有更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理解和翻译时需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