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居右,华盖居后。 象居其间,不几培𪣻。 爰架余宫,爰栖余踪。 坐而睨之,主卑客崇。 卑者当足,崇者当目。 崇卑不同,余却得象之精,忘象之形。 筑堂对象,拔翠横青。 有粲兮色,有涵兮德。 柳下之介,伯夷之特。 颜之坐忘,孔之屏息。 彼混莫伦,余配以仁。 彼矫莫亲,余交以神。 无彼无此,孰主孰宾。 余爱之溺,孰不云癖。 象山难忘,道山可易。 于彼游心,于此扫迹。
爱山堂
译文:
在这一方天地里,芙蓉峰位于右边,华盖峰矗立在后方。象山处于它们中间,看起来几乎就像是个小土堆。
于是我在这里建造了我的房屋,也让我的身影有了栖息之处。我坐着斜眼望去,感觉象山这个“主人”显得低矮,而旁边的“客人”(芙蓉峰、华盖峰)却高大尊崇。
低矮的象山应该适合让人立足,高大的山峰则适合让人观赏。虽然它们高低不同,但我却领悟到了象山的精髓,而忘却了它外在的形态。
我修筑了这座爱山堂来面对着象山,它翠色横生,挺拔秀丽。象山有着鲜明的色泽,又蕴含着深厚的品德。
它有柳下惠那样的耿介,有伯夷那样的独特操守。仿佛有着颜回坐忘尘世的境界,又有孔子面对崇高事物时的敬畏屏息。
象山这样的存在难以与其他事物混为一谈,我用“仁”来与之匹配。它高逸脱俗难以亲近,我便以精神与之相交。
在这里,没有彼此之分,也没有主宾之别。我对它的喜爱已经到了沉溺的地步,谁能不说这是一种癖好呢。
象山的美好让人难以忘怀,而道山与之相比却可以轻易被替代。我的心思遨游在象山的境界里,而尘世的踪迹则在这里被一扫而空。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