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尧则天,与天同大。 俯视九州,细于一芥。 挈以畀舜,超然自迈。 维舜则尧,与尧同高。 俯视四海,细于一毫。 挈以畀禹,熙然自陶。 尧舜之禅,允矣嘉躅。 若稽厥龄,或髦攸趣。 洪惟高宗,才五十六。 遽行尧事,有断于独。 洪惟寿皇,才六十三。 遽行舜事,不谋于佥。 未倦于勤,先养其恬。 功成身退,道与天参。 圣人视天,递进递退。 进退俱休,尧舜之运。 于赫两朝,德宏业峻。 铢较寸量,宁啻尧舜。 尧七十六,治水云初。 咨岳试鲧,不遑宁居。 高宗时则,斯庆寿余。 久与道息,心实若虚。 舜六十三,即真云始。 咨岳相禹,不遑宁止。 寿皇时则,斯巽位已。 新与道休,心豁若洗。 凡退政几,等与大徽。 此退之蚤,彼退之迟。 迟容可及,蚤孰逾斯。 凡传国玺,等谓大媺。 彼传之贤,此传之子。 贤容可求,子孰获只。 传子若贤,一出于天。 天固与子,尤人所便。 便而遂者,荣具庆全。 退蚤若迟,一关于数。 数固与蚤,尤人所慕。 慕而得之,荣全庆具。 蚤于尧舜,三十三年。 独不一后,独不一先。 两朝脗合,时迺自然。 舜后于尧,七岁而禅。 胡为尔稽,匪有攸恋。 不欲与尧,匹休齐善。 寿皇禅意,盖与舜俱。 所后七年,匪迹是拘。 不期而同,自然之符。 高宗禅时,久旸忽雨。 雨应云何,恩洽以溥。 寿皇禅时,久雨忽旸。 旸应云何,德辉以光。 得天之应,诞彰孔盛。 新皇丕承,合为三圣。 用牲于庙,靡灵弗歆。 式昭新皇,上合天心。 决政于堂,靡怀弗畅。 式昭新皇,下符人望。 天人同归,欲逃莫从。 虽父传子,亶为至公。 汉唐岂无,揖逊之主。 非出本心,未为盛举。 猗三圣君,真尧舜禹。 三圣一家,累洽重华。 前未之有,后无以加。 小臣献颂,大而非夸。
绍兴淳熙两朝内禅颂
译文:
这并非古诗词,而是一篇颂文。以下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尧以天为准则,他的伟大如同天一样。他俯瞰九州大地,觉得它比一根小草还要渺小。于是他把天下交给了舜,自己则潇洒地离去。舜以尧为榜样,他的高尚品德如同尧一样。他俯瞰四海,觉得四海比一根毫毛还要细微。于是他把天下交给了禹,自己悠然自得,沉浸在愉悦之中。
尧和舜的禅让,实在是值得称赞的高尚行为。考察他们禅让时的年龄,都已到了年老的时候。而我们伟大的高宗皇帝,才五十六岁,就毅然像尧一样将皇位禅让出去,这是他独自果断的决定。伟大的寿皇皇帝,才六十三岁,就像舜一样禅让皇位,甚至都没有和众人商议。他们还未对政务感到疲倦,就先去追求恬淡的生活。功成名就之后便身退,他们的道德与天相齐。
圣人看待上天的规律,有进有退。无论是进还是退都能圆满,这就是如同尧、舜时代的气运。令人崇敬的这两朝皇帝,品德高尚、功业宏大。就算是和尧、舜仔细比较,也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尧七十六岁时,才开始治理洪水。他向四方诸侯咨询,尝试任用鲧治水,忙得没有片刻安宁。而高宗禅让时,正值为太后庆寿之后。他长久地与道融合,内心实际上十分空灵。舜六十三岁时,才真正开始执政。他向四方诸侯咨询,选定禹为接班人,忙得没有时间停歇。而寿皇禅让时,已经让出了皇位。他刚刚与道安养,内心像被清洗过一样豁达。
凡是退位的情况,都可视为重大的荣耀。有的退位晚,有的退位早。晚退位或许还能达到,可早退位谁能超过他们呢?凡是传国之事,都被认为是重大的美事。尧、舜传位给贤能之人,而这两朝是父亲传位给儿子。贤能之人或许还能寻求得到,但亲生儿子的传承谁能轻易获得呢?传位给儿子且儿子贤能,这一切都出自上天的安排。上天既然把这样的机会给了他们,这对人来说更是便利之事。因便利而达成的传承,荣耀和喜庆都十分圆满。退位早和退位晚,都与命运有关。命运既然让他们早退位,这更是人们所羡慕的。羡慕且能得到这样的结果,荣耀和喜庆都完备了。
他们比尧、舜提前了三十三年退位。既没有落后,也没有超前。两朝的情况如此契合,这是自然的安排。舜比尧晚七年禅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间隔呢,并不是他有所留恋。他不是想和尧在美好名声上相攀比。寿皇禅让的心意,和舜是一样的。虽然晚了七年,但并不是被表面的形式所束缚。他们虽未事先约定却如此一致,这是自然的契合。
高宗禅让时,长久的干旱之后忽然下起了雨。这雨意味着什么呢,是皇帝的恩泽广泛地滋润了天下。寿皇禅让时,长久的阴雨之后忽然放晴。这晴意味着什么呢,是皇帝的德辉闪耀。得到上天的感应,充分彰显了他们的伟大。新皇帝恭敬地继承皇位,与高宗、寿皇合为三位圣君。在宗庙祭祀时,没有神灵不享用祭品。这彰显了新皇帝上合天心。在朝堂上处理政务时,没有什么想法不能畅快表达。这彰显了新皇帝下符人望。天和人都一致认可,想违背都不可能。虽然是父亲传位给儿子,但这实在是至公之举。
汉唐难道没有禅让皇位的君主吗?但他们并非出自本心,算不上盛大的举动。啊,这三位圣君,真如同尧、舜、禹一样。三位圣君出自一家,社会和谐、光华重现。这样的情况前无古人,后也难以超越。小臣我献上这篇颂文,内容宏大却并非夸张之词。
关于作者
宋代 • 曾丰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历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为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为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