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若驭风,前日如负甑。 乘兴试一出,意到即为胜。 芗林有高人,能识未病证。 谈锋不可遏,勇若春笋迸。 美名戒多取,夫子无太横。 钟期不世出,谁作山水听。 人生具物则,天命我当定。 起居孰非真,寂灭岂是静。 毫厘不密察,天地失其正。 圣学有终始,谟训严于令。 穷理以致知,持敬乃成性。 倘从口耳学,莫救膏肓病。 大本若不立,宁论语未莹。 涂泽欲自妍,何以逃水镜。
和向倅韵 其二
译文:
今天感觉就像驾着风一样轻快自在,可前些日子却好似背着沉重的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具)那般艰难疲惫。
趁着兴致试着出门走一趟,只要心意到了,这便是一种成功。
芗林那里有品德高尚、见识超凡的人,他能够识别还未发作的病症。
他谈论起来滔滔不绝,那气势就像春天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般勇猛。
要警戒自己不要过多地追求美名啊,先生您可别太任性固执。
像钟子期那样能真正理解伯牙琴音的人不是轻易就能出现的,如今又有谁能真正欣赏山水的韵味呢?
人生都有一定的准则,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我应当确定下来。
日常的一举一动,哪一样不是真实的体现呢?一味追求寂灭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宁静呢?
如果对细微之处不仔细观察,那么整个天地都会失去它的正常秩序。
圣人的学问是有始有终的,那些谋略和训诫比法令还要严格。
要穷尽事物的道理来获得知识,保持恭敬的态度才能养成良好的品性。
倘若只是从口耳之间学习知识,而不深入领会,那就无法挽救如同病入膏肓般的问题。
如果做人的根本原则都没有确立,又怎么能说对学问的理解已经透彻明晰呢?
就像只在外表上涂脂抹粉想要让自己显得美丽,又怎么能逃过像水镜一样能洞察本质的人的眼睛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彭龟年
彭龟年(一一四二~一二○六),字子寿,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授袁州宜春尉,调吉州安福丞。请祠养亲,与张栻、朱熹游,学益进。光宗即位,召除太学博士。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迁国子监丞,为御史台主簿,四年,改司农寺丞,进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除起居舍人。宁宗即位,迁中书舍人,除侍讲,迁吏部侍郎兼侍读。以上疏劾韩侂胄,出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落职奉祠,五年,以赵汝愚党追三官勒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五)。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赣州,以疾辞。开禧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忠肃。有《止堂集》四十七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等书辑为十八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攻媿集》卷九六《忠肃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九三有传。 彭龟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