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挑才扬,暨汉多书木。 才木虽不同,一音贯吴蜀。 大道无异同,奚庸析耳目。 千载觉者几,迩来帝锡福。 所知余百人,宗祖慈湖麓。 天地吾施生,四时吾继续。 日月吾光明,变化吾机轴。 夫人同此机,宇内皆吾族。 惟日用不知,被褐而怀玉。 礼三百三千,是谁不备足。 父母谁不爱,弟幼谁不育。 事上谁不敬,对宾谁不肃。 步步在杏坛,句句香芬馥。 群峰穿白云,碧流响松谷。 谆谆帝诲我,敢不拱承嘱。 夙兴笔此诗,既复从首读。 此读人不闻,惟有庭前菊。
偶书 其三
译文:
自古以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多样,到了汉朝,很多人通过书写竹简来展现才华。虽然“才”和“木”所代表的事物不同,但读音相同,在吴地和蜀地都通用这一个读音。
大道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又何必去从表面的耳目见闻去分析它呢。千年以来,真正觉悟的人又有几个呢?近来,帝王赐予了福气。
我所了解的有一百多人,他们都尊奉慈湖先生为宗祖。天地万物由我赋予生机,四季的更迭由我延续。日月的光明是我所带来的,世间的变化由我掌控运转。
每个人其实都拥有这样的生机与能力,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族。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察觉,就像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着美玉一样不自知。
礼仪中无论是三百条还是三千条的规范,谁不是生来就具备遵循它们的潜质呢。父母哪有不疼爱子女的,弟弟年幼哪有不养育照顾的。侍奉上级哪有不恭敬的,面对宾客哪有不庄重严肃的。
我们每一步其实都走在孔子讲学的杏坛之上,每一句话都散发着芬芳。群峰穿透白云,碧绿的溪流在松谷间潺潺作响,发出清脆的声响。
帝王恳切地教诲我,我怎敢不恭敬地接受嘱托。我早起写下这首诗,写完后又从头读了一遍。这读书声旁人听不到,只有庭前的菊花默默陪伴着我。
关于作者
宋代 • 杨简
杨简(一一四一~一二二六),字敬仲,学者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授富阳主簿。会陆九渊道过富阳,遂师事陆。历绍兴府司理参军,知嵊县、乐平县。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召为国子博士。以上书辩宰相赵汝愚去国事,主管崇道观。宁宗嘉泰四年(一二○四),起权发遣全州,又以上言未及对,论罢。嘉定元年(一二○八)授秘书郎,累迁将作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出知温州。召为驾部员外郎,迁将作监。理宗即位,进宝谟阁直学士。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六。著有《甲稿》、《乙稿》等,今存《慈湖先生遗书》二十卷,补编、新增附录各一卷。事见清冯可镛《慈湖先生年谱》、《宝庆四明志》卷九、《宋史》卷四○七有传。 杨简诗,以明刊嘉靖四年序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