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磊块山林姿,一邱一壑贪成痴。 寸峰拳石瞥眼过,张皇攫觅惟忧迟。 东南佳山多秀丽,就中所欠雄与奇。 饱闻巫山冠巴峡,奇峰十二相参差。 昔年图画常一见,欲见此山无路之。 扁舟西溯上三峡,千岩万壑争追随。 终朝应接已不暇,心目洞骇俱忘疲。 蓦然钟鼓高唐上,峰峦二六排旌旗。 一峰霞彩迥在望,一峰展翠开屏帷。 无心出岫云吐色,偃盖平峦松并枝。 仙踪鹤驾羽衣近,坛石瑶台阊阖低。 白云一起凤皇下,清泉四合蛟龙嬉。 群峰角立变态异,一一大巧乾坤为。 外堪击拊试声律,中含造化分四时。 天下名山亦多矣,未有列岫奇如兹。 九华一景固天巧,惜与江流相背驰。 南北两峰喧众口,妆抹却恨同西施。 何如此峰无限好,行行列列临江湄。 烟云漠漠出寸碧,风雨时时横黛眉。 舟人渔子漫回首,骚士墨客劳支颐。 我来穿水入天去,貂裘章甫生尘缁。 昂头见此大奇特,跻攀不上空嗟嘻。 吾将欲访三岛登九嶷,上蓬莱道山之壁,绝泰华终南之嵋。 飞凫去舄啸沧海,却来巫峡温前诗。
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
译文:
巫山有着如巨石般错落的山林姿态,我对那每一处山丘、每一道沟壑都痴迷眷恋。平日里那些矮小的山峰、拳头大小的石头,我匆匆瞥过便抛之脑后,总是急切地四处寻找更奇特的景致,生怕错过。
东南地区有许多秀丽的山峦,但其中缺少雄伟与奇崛之美。我早就听闻巫山在巴峡一带堪称翘楚,那十二座奇峰参差不齐,各具姿态。以前我只是在图画中见过它们,一直渴望亲眼目睹,却苦于没有机会前往。
如今,我乘坐着小船逆流西上三峡,沿途千岩万壑仿佛都争着追随我的船只。一整天我应接不暇,眼睛和心灵都被深深震撼,连疲惫都忘记了。
忽然间,高唐观上传来钟鼓之声,抬眼望去,那十二座峰峦就像排列整齐的旌旗。一座山峰被霞光笼罩,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山峰翠色展开,如同打开的屏风。山间的云朵悠然飘出,变幻着色彩,山峦上的松树枝丫交错,好似伞盖一般。仿佛能看到仙人驾着仙鹤,身着羽衣翩翩而来,那坛石、瑶台仿佛就在眼前,连天宫之门都显得低矮了。白云涌起之时,凤凰翩然而下;清泉从四面汇聚,蛟龙在其中嬉戏。
群峰像利刃般直立,姿态变化各异,每一座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从外面敲击它们,似乎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山峰之中蕴含着自然的变化,仿佛能区分出四季。
天下的名山众多,但没有哪一列山峰能像巫山十二峰这般奇特。九华山的一处景色固然是天然的巧构,可惜它与江流方向相背。南北两座山峰虽被众人传颂,但它们的美就像经过刻意妆扮的西施,少了天然之趣。
哪比得上这巫山十二峰,无限美好,行行列列地屹立在江边。山间烟云弥漫,露出点点碧绿;风雨不时袭来,山峰如同美人横起黛眉。船夫和渔夫路过时会不自觉地回首张望,诗人和文人墨客也会托着腮陷入沉思。
我乘船穿过江水,仿佛进入了天际,身上的貂裘和帽子都染上了灰尘。抬头看到这无比奇特的景象,却无法攀登上去,只能徒然叹息。
我打算去寻访海上三岛,登上九嶷山,踏上蓬莱仙山和道山的峭壁,跨越泰山、华山和终南山的山巅。我要像仙人一样,驾着飞凫、穿着仙鞋,在沧海间长啸,然后再回到巫峡,重温今日写下的诗篇。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说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