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头一夜寒声促,但怪重衾惯藏六。 小窗起听枯叶鸣,更觉凝寒透肌粟。 乃知龙公修故事,幻作轻细巧翻覆。 抟空积势欺簷楹,过眼随风满坑谷。 云涛衮衮浩无际,顷刻庭前三万斛。 小山爱我已霜鬓,老尽苍崖垂布瀑。 儿童爱雪不爱身,堆削形橅笑盈掬。 风梢袅娜困无奈,一一扶头恣敲朴。 我来苕霅四寒暑,破漏怜渠数间屋。 无人推户起僵卧,漫把清风继前躅。 寒炉夜拨终不焰,冻笔呵吟已先秃。 人间忧乐有定分,隣家乃奏琵琶曲。 回飚落屑点翠袖,纷纷花映花奴肉。 杜陵老眼不禁寒,只有诗筒再三读。 请君早办雪儿歌,唤取诗翁醉醽醁。
傚东坡从欧阳公咏雪体不用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为比不使皓白洁素等字
译文:
昨晚,楼头寒声一阵紧似一阵。我只是诧异,平日里习惯用来暖身的厚被子,今天怎么捂不热我缩成一团的身子。
清晨,我从小窗边起身,只听见枯叶沙沙作响,更觉得那凝结的寒气直透肌肤,让我浑身起满了鸡皮疙瘩。
这才知道,是掌管雨水的龙公又按老规矩行事了,他施展法术,变出这轻盈细密的东西,在空中巧妙地翻卷飘飞。
它们在天空中聚集、翻腾,气势汹汹地扑向屋檐和楹柱。转眼之间,就随着风布满了坑谷。
那如云般的雪浪滚滚而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顷刻间,庭院里就好像堆积了三万斛的雪。
远处的小山似乎在怜惜我已经斑白的双鬓,山上的积雪就像苍老的悬崖垂下的布瀑。
孩子们喜爱这雪,都顾不上自己的身子了。他们堆雪、削雪,把雪塑造成各种形状,手中捧着雪,脸上洋溢着笑容。
被雪压弯的树梢在寒风中摇曳,显得十分困窘无奈。孩子们一个个跑过去,抱住树干尽情地摇晃敲打。
我来到苕溪和霅溪一带已经四个年头了,可怜那几间屋子,总是破漏不堪。
没有人来推开房门叫醒我这僵卧之人,我只能独自在这清寒的风中,追寻前人的足迹。
寒夜里,我拨弄着炉火,可炉火始终旺不起来。我呵着气握着冻笔吟诗,笔还没用多久就秃了。
人间的忧愁和欢乐似乎都有定数。此时,邻家却传来了悠扬的琵琶曲。
回旋的风雪像碎屑般洒落在翠袖上,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映衬着如花般的歌女肌肤。
就像当年杜甫年老体衰,受不了寒冷,只能反复地读着诗筒里的诗作。
请你早早地安排好雪儿歌,再唤来诗翁,让我们一起沉醉在美酒之中。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说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