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暮春日,兰亭修禊群贤集。 含毫欲下意已先,媚日暄风佐摇笔。 当时一笔三百字,但说斯文感今昔。 谁知已作尤物看,流传人间天上得。 天高地远閟不示,仅许一二翻摹勒。 忽然飞上白云俱,径入昭陵陪玉骨。 识真之士已绝少,真者一去嗟难觅。 纷纷好事眼空眩,只把残碑慕真迹。 萧郎袖去明真赝,定武传来差甲乙。 如丁如爪辨形似,不丰不露分肥瘠。 人亡无复见风流,漫费精神疲得失。 临川先生天下士,古貌古心成古癖。 搜奇日富老不厌,如渴欲饮饥欲食。 有时瞥眼道傍见,倒屣迎之如不及。 牙签轴已过三万,集古录多千卷帙。 平生著意右军处,并蓄兼收一何力。 赏音本在笔墨外,何必此优而彼劣。 清波万顷浑一点,明月一轮云半入。 是中元不碍真趣,气象典刑尤历历。 知我罪我春秋乎,政尔未容言语直。 我方随群厚其嗜,门户弗彊才仅立。 几年冥搜政无那,剩欲流涎分半席。 阅公善本三四五,不觉长歌书卷侧。 羲之死矣空费公家九万笺,安得斯人写金石。
题王顺伯秘书所藏兰亭修禊帖
译文:
东晋永和九年的晚春时节,在兰亭举办修禊活动,众多贤才汇聚于此。
大家拿起笔准备书写时,心中早已构思好内容,温暖的阳光和轻柔的春风似乎也在助力他们挥毫泼墨。
当时王羲之挥笔写下了三百多字的《兰亭集序》,文中只是抒发了对古今变迁的感慨。
谁能料到这篇作品后来被当作稀世珍宝,在人间和世间都极其难得。
它就像被藏在了高远的天地之间,不轻易示人,仅仅允许少数人进行翻刻摹写。
忽然间,它如同飞上白云一同远去,径直进入昭陵陪伴唐太宗的遗骨。
能够识别真迹的人已经非常稀少,真正的《兰亭集序》真迹一去就难以寻觅了。
众多喜爱书法的人看得眼花缭乱,只能对着残缺的碑刻去追慕真迹的风采。
萧翼从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兰亭集序》真迹后,定武本流传开来,人们还去区分其优劣等级。
有人像辨别“丁”字、“爪”字那样去比较字形的相似之处,分辨字体笔画是丰腴还是瘦劲。
当年那些风雅的人物都已离世,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风流韵致,人们却还徒劳地耗费精神去计较作品的优劣得失。
临川先生欧阳修是天下知名的贤士,他有着古朴的容貌和心思,形成了对古物的癖好。
他每天都在搜罗奇珍异宝,到老了也不满足,就像口渴了想喝水、饥饿了想吃饭一样。
有时候偶然在路边看到古物,他会迫不及待地倒穿着鞋子去迎接。
他收藏的书籍用牙签装帧的卷轴已经超过三万卷,《集古录》就有上千卷。
他一生对王羲之的作品特别关注,全力收集,所下的功夫可真大啊。
真正欣赏书法之美在于笔墨之外的韵味,何必非要分出这个好那个差呢。
就像万顷清波中只点缀着一点,明月一轮有一半被云朵遮住。
其中原本就不妨碍人们领略真正的意趣,其气象和典范依然清晰可见。
是理解我还是责怪我,就如同《春秋》那样褒贬难定,实在难以用言语直接表达。
我只是随着大家一起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嗜好,自己的见识和能力还很薄弱,刚刚有所立足。
多年来我苦苦搜寻也没有什么成果,特别想能分点大家赏鉴的机会。
观赏了您收藏的三五个善本后,我不知不觉在书卷旁放声高歌。
王羲之已经去世了,就算耗费您九万张纸,又怎能再让他写出像金石般不朽的作品呢。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说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