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台落日餐秋菊,寒食江南馔饧粥。 一年节物正撩人,賸把尝新伴幽独。 平生惯饱藜藿淡,口腹累人何日足。 故园又作穿篱态,解箨呈新包一束。 甘寒不浇礧磈肠,一饭更须炊白玉。 年来稍学长沙味,一月煨藏爱余馥。 腥膻弃去不复念,从渠且负将军腹。 老僧日食常住供,饱坐饥食不论斛。 春来不讼箨龙冤,每诵坡僊食无肉。 个中风味有谁同,付与新诗照湖绿。
野堂惠老惠笋
译文:
在骑台之上,看着落日,品味着秋日的菊花;到了寒食节,在江南品尝着饧粥。一年里不同时节的特色食物正撩拨着人的兴致,我便尽情地品尝新鲜的食物,陪伴着自己的那份清幽孤独。
我这一生习惯了粗茶淡饭,吃惯了野菜的清淡。这口腹之欲总是拖累人,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呢?故乡的竹笋又如同往常一样,穿透篱笆生长起来,刚刚褪去笋壳,新鲜的竹笋被扎成了一束。
竹笋味道甘甜清寒,却难以消解我心中的郁闷,吃上一顿还得配上那如白玉般的米饭。近年来我渐渐喜欢上了长沙的口味,喜欢把竹笋存放一段时间后那留存的余味。那些腥膻的食物我已经不再挂念,就随它去吧,且辜负我这如同将军般能吃的肚子。
寺庙里的老僧每天食用着寺庙供给的食物,饱了就坐着,饿了就吃饭,也不计较能吃多少。春天到了,他也不抱怨竹笋生长太快,还常常念叨苏东坡说的“食无肉”的话。
这其中的风味又有谁能与我相同呢?我把这感受写成新诗,映照在那碧绿的湖水之上。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说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