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十月尝先春,风生两腋撩诗人。 玉尘一缕轻且纯,不与凡味争比邻。 铛中碧玉涛涌银,七碗不厌烹啜频。 书窗假寐熟欠伸,重煎倍觉滋味匀。 吾乡此茗孰与伦,谁家却说江茶珍。 剥葱细切夸珠𧏖,泛瓯更骋如铺璘。 不知珉玉难并陈,从来居上嗟积薪。 魏君胡为白头新,怀兄讵可论不均。 我虽曾沃齿下龈,不敢溢美忘乡津。 方圭圆璧当春晨,请君反本毋予嗔。
和赵周锡咏魏南伯家葱茶韵
译文:
在武夷山区,十月份就能品尝到如同早春新茶一般的好茶,喝下去之后,只觉得两腋生风,撩动起诗人的雅兴。
那茶末如一缕纯净轻柔的玉尘,它有着独特的韵味,不屑于和那些凡俗的茶味相提并论。
茶铛里煮着茶,碧绿的茶汤如同波浪般翻涌,泛起银色的泡沫。连喝七碗都不觉得满足,还不断地烹煮品尝。
在书房的窗边,我小睡了一会儿,睡眼惺忪地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重新煎茶来喝,更觉得这茶的滋味均匀美妙。
在我的家乡,这样的好茶谁能与之相比呢?可为什么有人却偏偏说江茶才是珍品。
有人把葱细细切碎,还自夸像珍珠一样珍贵,将它放在茶瓯里冲泡,茶汤看上去如同闪烁的光彩。
他们却不知道普通的石头和美玉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就像柴草堆积,好的却总被压在下面,真让人叹息。
魏君啊,你为何到了白头才发现这好茶的美妙,怀念兄长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均。
我虽然也曾品尝过这茶,滋润了我的齿龈,但我也不敢过度夸赞它而忘记了家乡茶的味道。
等到春天新茶上市,那些如同方圭圆璧般珍贵的家乡好茶,希望你能回归根本,可别责怪我这番话呀。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说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