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田欲雨常忧迟,夏田得雨嗟逾时。 春耕夏耨两无及,眼干泪竭空沾衣。 翻翻联联脚力尽,万车不救一尺泥。 朝看东南暮西北,晚霞倏忽山头归。 白日一照黄潦定,秋来准拟筛红粞。 早田拾得晚田熟,今年更救明年饥。 念夫陇上一月宿,趁晴归欲呼妻儿。 与夫岁岁同甘苦,未容恤纬慙嫠妇。
喜晴即用前韵
译文:
春天耕种的时候,一直盼着下雨,可老天却总是迟迟不肯降雨,大家心里满是忧愁;到了夏天,农田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却下得太晚了,让人只能徒然叹息。
春天的耕种和夏天的锄草都因为这不适时的雨水耽误了,农民们眼巴巴地盼着,眼泪都流干了,只能任凭泪水浸湿衣衫。
大家来来往往、忙忙碌碌,费尽力气拉着水车灌溉,可即便动用了无数的水车,也只能弄出一尺深的泥,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
早上望着东南方向盼着下雨,傍晚又望着西北方向祈求甘霖,可那晚霞转眼间就消失在山头,一点下雨的迹象都没有。
突然,太阳出来一照,那泛滥的黄色积水慢慢退去,水位稳定了下来。大家想着,到了秋天应该能有个好收成,能筛出红彤彤的糙米。
早种的田地或许能有所收获,晚种的田地如果好好照料也能成熟,今年有了收成,就能熬过饥荒,还能为明年储备粮食,缓解明年的饥饿。
想到丈夫已经在田头的窝棚里住了一个月,趁着天气放晴,他肯定想着赶紧回家把妻儿呼唤出来,一起分享这可能到来的喜悦。
我作为妻子,愿意年年和丈夫同甘共苦,不能像那些只担忧自家纬线、不顾国家大事的寡妇一样自私,也要为家庭的收成和生活一起努力。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说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