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田须逢年,掘井须及泉。 学者志于道,如以规正圆。 及其见道时,揽辔谁争先。 筌蹄蜕陈迹,羽化而登僊。 是中时反观,一一人之天。 森然众妙现,所见惟所便。 猗与至游者,日运万里船。 胸中三景轴,与道相因缘。 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 一室景象存,物物随餐眠。 不游以为游,至乐无冥颠。 游非在山水,默与山水联。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贤。 贤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与道独全。 谈笑出清风,樽罍益欣然。 张扁诧中郎,训记增雄编。 嗟予幸升堂,顿觉尘垢湔。 从公至游境,左右余芳鲜。 归来欲语人,心知口难传。
至游堂二首 其一
译文:
### 译文
努力耕种一定要遇上好年景,挖掘水井一定要挖到泉水才行。
做学问的人立志追求道,就如同用圆规来画标准的圆形。
等到真正体悟到道的时候,就像驾驭着马缰绳,谁能比你更领先呢?
如同捕鱼的筌和捕兔的蹄摆脱了它们原本的功用那样,摆脱旧有的痕迹,如同羽化升仙一般自在。
在这个过程中时常反观自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众多奇妙的景象清晰地呈现,所看到的都是适合自己的。
啊,那达到至游境界的人,就像每天驾驶着能航行万里的大船。
心中有日、月、星三景般的画卷,与道相互依存。
道是如此宏大,内心一旦领悟,心有远见,还会有什么偏见呢?
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景象自然存在,世间万物都能随心相伴。
不刻意去游山玩水,却仿佛无处不在游历,这才是极致的快乐,没有迷茫与癫狂。
真正的游历并非只在山水之间,而是默默地与山水融为一体。
天下存在着一种至高的游历境界,能够领悟道的人是最贤明的。
贤能的人凭借道去游历,无论多少次游历都不会有差错。
到了连游历的念头都忘却的时候,您就能与道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谈笑之间清风拂面,举杯畅饮更加欣喜。
就像蔡邕题写匾额让人惊叹,所作的训记增添了雄奇的篇章。
我有幸来到这至游堂,顿时感觉身上的尘垢都被洗净。
跟随您进入这至游的境界,身边处处都是美好的气息。
回来后想把这感受告诉别人,心里明白但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
### 解析
这首诗围绕学者追求“道”展开论述。开篇以力田逢年、掘井及泉类比学者志于道需有坚定目标和方法。当见道后,如揽辔争先,能摆脱旧束缚,达到超凡境界。至游者内心与道相契,不局限于山水之游,以道游天下无差错,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诗人表达了自己在至游堂的感悟及难以言传的深刻体验。
关于作者
宋代 • 袁说友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历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为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