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决

昆仑山最大,峨峨横绝域。 黄河地下来,汹汹不可测。 河伯一发怒,擘开昆仑石。 水出东北陬,浩渺无涯极。 平地水行疾,九州如咫尺。 汤汤势滔天,黎元多沈溺。 上贻尧心忧,四岳举鲧塞。 鲧用汩彝伦,九载无成绩。 尧怒不能治,遂行羽山殛。 有子其曰禹,命使嗣父职。 洛中得龟书,九畴文甲坼。 禹乃乘四载,周游视水迹。 百川各复道,九河皆开辟。 禹功既已成,水患方兹息。 窃思大禹意,河九为远策。 况云杀其溢,闻之孔安国。 三代逾千年,所以无灾厄。 战国争土疆,诸侯用诈力。 迁徙无常岁,湮沦不可识。 隄障遏水势,沟渠绝地脉。 禹道不复究,河流有壅隔。 频为中国患,不国不安席。 从官徒负薪,河伯弗受璧。 斫尽淇园竹,安救瓠子役。 民力殚将竭,国材耗亦剧。 四方竞上疏,群臣争筹划。 田蚡方为相,书来多持扼。 岂顾天下利,惟以私田惜。 贾让不为用,延年亦见斥。 如何圣人功,千载复不得。 皇宋运熙泰,四圣崇道德。 百蛮皆臣顺,万物遂生殖。 七八十年闲,人不闻金革。 惟兹澶滑郡,河决亦云亟。 常记天禧中,山东与河北。 藁秸赋不充,遂及两京侧。 骚然半海内,人心愁惨戚。 河平未云几,隄防有穴隙。 流入魏博闲,高原为大泽。 良田百万顷,尽充鱼鼈食。 救之成劳费,不救悲隠恻。 吾君为深虑,不食到日昃。 我忝窃寸禄,素餐堪自责。 不负一畚土,私辄逃丁籍。 又无一言长,万分有裨益。 与世同浮沈,随群甘默默。 亦或中夜思,斯民苦瘦瘠。 四年困蝗旱,五谷饵蝥蠈。 年来风雨时,才得一秋麦。 手足犹疮痍,饥肤未丰硕。 若待四体肥,斯民无愁色。 不然寻九河,故道皆历历。 一劳而永逸,此成功无歝。 或可勿复治,顺其性所适。 徙民就宽肥,注水灌戎狄。 试听刍荛言,三者君自择。

译文:

### 开头部分:黄河决堤背景 昆仑山是天下最大的山脉,巍峨高耸地横亘在绝远的地域。黄河从地下涌出,水流汹涌难以探测其深浅。河神一旦发怒,就劈开了昆仑山上的巨石。黄河之水从昆仑山的东北角落流出,浩浩渺渺没有边际。 黄河水在平地上流淌得非常迅速,中原九州在它面前就像咫尺之间那么近。河水浩浩荡荡,气势直逼天际,众多百姓都被淹没。这让尧帝忧心不已,四方诸侯推举鲧来堵塞决口。 ### 鲧治水失败 鲧采用堵塞的方法违背了常理,治水九年都没有成效。尧帝发怒,认为他治理不好,就把他流放到羽山处死。 ### 大禹治水成功 鲧有个儿子叫禹,尧帝命令他继承父亲的职责继续治水。禹在洛水中得到了神龟背上的天书,那九种治国大法就像龟甲裂开一样清晰呈现。 禹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四处巡视水的踪迹。他让百川都回归原来的河道,九条大河都被重新疏通。禹的治水大功告成,水患这才平息。 我私下里思考大禹的想法,将黄河分成九条支流是长远的策略。况且这样能分散水的泛滥,这是从孔安国那里听说的。夏、商、周三代历经千年,所以没有发生大的灾害。 ### 后世治水问题 战国时期,各国争夺领土,诸侯使用欺诈和武力。黄河河道年年变迁,原来的河道都被埋没无法辨认。人们修筑堤坝阻挡水势,挖掘沟渠破坏了大地的脉络。大禹治水的方法不再被深究,黄河水流出现了堵塞。 黄河频繁成为中原的祸患,国家因此不得安宁。侍从官员白白地背着柴草去堵决口,河神却不接受祭祀的玉璧。砍光了淇园的竹子,也无法挽救瓠子口的决堤之灾。 百姓的力量几乎耗尽,国家的财物也消耗巨大。四方的人争着上奏章,大臣们纷纷出谋划策。田蚡当时担任宰相,他收到的奏书大多被他压制。他哪里顾及天下的利益,只可惜自己的私田被淹。贾让的建议不被采用,延年也遭到排斥。为什么大禹那样的功绩,千年之后再也不能重现呢? ### 宋朝黄河决堤情况 我大宋国运昌盛,四位圣明的君主崇尚道德。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万物都得以生长繁殖。七八十年间,人们都没听到过战争的声音。 只是澶州和滑州这两个地方,黄河决堤的情况也很频繁。我还记得天禧年间,山东和河北地区征收藁秸都不够,连两京附近都受到影响。大半个天下都动荡不安,百姓的心里充满了忧愁和哀伤。 黄河刚刚平静没多久,堤坝又出现了漏洞。河水流入魏博地区,高原变成了大湖。上百万顷的良田,都成了鱼鳖的栖息之地。去治理吧,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去治理吧,又让人感到悲伤和怜悯。 ### 作者感慨与建议 我们的君主为此深深忧虑,忙得顾不上吃饭一直到太阳西斜。我惭愧地拿着微薄的俸禄,白白吃饭实在该自责。我既没有为治水扛过一畚土,还偷偷逃避劳役。又没有一句有价值的话,能对治水有万分之一的帮助。我和世人一样随波逐流,跟着大家默默不语。 有时候半夜里我也会思考,百姓们困苦瘦弱。连续四年遭受蝗灾和旱灾,五谷都被害虫吃掉。这一年风雨适时,才收获了一茬秋麦。百姓们的手脚还带着创伤,肌肤还没有恢复丰满。 如果能让百姓们身体健壮,他们就不会再有愁容。不然就去探寻九条河道,原来的河道都还清晰可辨。这样虽然辛苦一次,但能永远解决问题,这样的功绩不会磨灭。或者也可以不再治理黄河,顺着它的本性让它流淌。把百姓迁移到宽阔肥沃的地方,把河水引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请听听我这草野之人的话,这三种办法请君主自己选择。
关于作者
宋代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