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叶正则阅藏经次其送客韵以问之

顺水去吴会,逆水来夔门。 万古逆顺舟,以斗占旦昏。 曩余好百家,信不及鲁论。 初亦半喜愕,久之乍亡存。 白发一无成,颇识委与源。 风停波自平,却视消长痕。 六经夫如何,夫子手所翻。 恒言但桑稼,怪志无鹏鹍。 规圆而矩方,往往万巧攒。 诸儒各有得,长短贤若干。 玉帛相会盟,兵车相并吞。 一语苟暗合,群生皆晏温。 经成今几年,尝试以是观。 此道未轲死,此书未秦燔。 犹之斗经天,于以生盖浑。 西方亦人豪,国自为乾坤。 书来入中州,坐使学者奔。 君岂舍从之,或但游其藩。 吾闻欲乘槎,凿空访河根。 孰与瞻斗车,把柁行江湍。

译文:

顺着水流能前往吴会之地,逆着水流可回到夔门。古往今来那些在逆水和顺水行舟的人,都以北斗星来判断早晨和黄昏的时间。 过去我喜好诸子百家的学说,对《论语》也并不完全信服。一开始看到一些观点,一半是惊喜一半是惊愕,时间久了,这些观点有的留存,有的消逝。如今我已白发苍苍却一事无成,不过也略微认识到事物的本末源流。 就像风停了波浪自然会平静,再去看那水面消长的痕迹。六经究竟是怎样的呢?那是孔子亲手编纂整理的。其中常说的不过是农桑之事,也没有那些奇异的鲲鹏之类的记载。它的规矩方圆,汇聚了无数的精妙。 各位儒家学者都有所收获,各有长短优劣。他们之间有的像诸侯带着玉帛来会盟交流,有的则像兵车交战相互吞并。只要有一句话能暗暗契合真理,天下百姓都会得到安宁和温暖。 六经成书到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年,我试着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它。儒家之道并没有因为孟子的去世而消亡,这些经典也没有因秦朝的焚烧而断绝。它就像北斗星划过天空,是产生宇宙学说的根源。 西方也有杰出的人物,他们有自己的国家和天地。他们的书籍传入中原,使得学者们都为之奔走。你难道是舍弃了儒家学说而追随他们吗,还是只是在他们学说的边缘游走? 我听说有人想要乘木筏,去探寻黄河源头。这哪里比得上抬头仰望北斗星,掌控着船舵在江中的急流里航行呢。
关于作者
宋代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