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与林壑居,所见皆众穉。 岂无寿千年,未有此柏异。 壮而尝参天,晚乃但仆地。 定非风雨摧,殆是斤斧弃。 其本则离披,其末则倒植。 其枯如残枿,而蔚有新意。 其靡如弱植,而凛有高致。 将前复却行,宜右忽左次。 骧龙或俯顾,遁虎或回眙。 陨石或猛起,飞翚或颠坠。 山立或磬折,尸寝或拳跽。 断支或强附,横陈或巽避。 绸缪情不狎,颓堕力未瘁。 朴畧自光怪,挺持匪标置。 终焉人伪尽,独以天巧遂。 吾闻古有道,纯朴去故智。 与世每如此,全身亦几是。 疑将问岁月,缺弗见载记。 谁言导江时,手植特嬉戏。 世人那得识,会有神禹至。
南岳圣业寺禹柏
译文:
我长久地与山林溪谷相伴而居,所见到的树木大多稚嫩幼小。世间难道没有存活千年的树木吗?但没有哪一棵柏树能像这棵一样奇异。
它壮年的时候曾经高耸入云,到了晚年却只能倒伏在地。这肯定不是被风雨摧毁的,大概是被砍伐的人遗弃了。它的根部枝叶散乱,树梢却倒着插入土中。它干枯得如同残桩,却又透着生机勃勃的新意。它柔弱得好似弱不禁风的草木,却又有凛然不凡的高雅情致。
我想要向前靠近它,却又忍不住退回来;本打算站在右边,却又忽然移步到左边。它的姿态,有时像昂首的蛟龙俯身顾盼,有时像逃窜的老虎回头凝望;有时像陨石突然跃起,有时像飞鸟从高空坠落;有时像山峰矗立,有时像人恭敬地弯腰;有时像尸体躺着,有时像人跪着蜷缩;有的断枝似乎在强行依附主干,有的横陈一旁像是在谦逊避让。
它与周围环境相互缠绕,却不失庄重,虽已倾颓却依然力量未竭。它质朴简约却自带奇异光彩,它挺拔自持并非刻意为之。最终,它摒弃了一切人为的雕琢,只凭借天然的巧妙而成就自身。
我听说古代有道之人,保持着淳朴的本性,摒弃了世故的机巧。为人处世若能如此,或许也就能保全自身了。我本想问一问这棵柏树的年岁,可惜却没有相关的记载。谁说大禹疏导长江的时候,亲手种下它只是一时的嬉戏之举呢?世人哪里能真正了解它的价值,或许只有神禹再来才能懂得它的不凡。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