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门歌送德修还阙

万古江入海,吴蜀有不通。 不通谁使然,人自为异同。 昔在李孟钱,士各怀土封。 静言彼何尤,亦各徇所忠。 恭惟宋受命,三姓皆朝宗。 斯文已百年,名世才数公。 眉山与金陵,柰何不相容。 大雅如关洛,亦复互诋攻。 朋分文字间,祸起师友中。 四郊忽戎马,尘满夷门宫。 往事已覆辙,后事如飘蓬。 一饭忘苦饥,一褐忘苦冬。 身谋每不长,王事靡有终。 有客独恻恻,万里兴深衷。 相过话离合,历历繇熙丰。 我久世虑薄,念之涕无从。 贫贱将安归,功名在其逢。 有能用斯人,可使百阻空。 西人不为西,东人不为东。

译文:

从古至今,江水都奔腾着流入大海,可吴地和蜀地之间却曾有阻隔不通的时候。 这不通的局面是谁造成的呢?其实是人们自己因观点、立场不同而制造了差异和隔阂。 往昔在李、孟、钱等人的时代,士人们各自心怀本土的领地意识。平心而论,他们又有什么过错呢?不过是各自为了自己所忠诚的对象罢了。 我大宋承受天命,那三个姓氏的势力都来朝拜称臣。文化昌盛已经有百年了,但名垂青史的贤才也不过只有几位。 眉山苏氏一派和金陵王安石一派,为什么就不能相容呢?像关洛地区代表的正统大雅之学,学者们之间也相互诋毁攻击。 在文字学问里人们分成不同的派别,祸患就从师生、朋友这些关系中产生了。 忽然间,四郊响起了战马的嘶鸣声,敌寇的烟尘弥漫了夷门的宫殿。 过去的事情已经像翻了的车子,成了惨痛的教训,可后来的事却还像飘飞的蓬草一样没有定数。 人们常常吃一顿饭就忘了之前的饥饿,穿一件粗布衣服就忘了冬日的寒冷。 为自身谋划往往没有长远的打算,国家的事务也总是没有个好的结果。 有一位客人独自忧心忡忡,从万里之外引发了深深的感慨。 他来和我相聚,谈论着人事的离合变迁,一桩桩都能追溯到熙宁、元丰年间。 我长久以来对世俗的思虑已经淡薄了,但想起这些事却连眼泪都流不出来。 贫贱之人又能归向何处呢?功名往往在于机遇。 如果能有贤明的人任用这些有才之士,那么所有的阻碍都能被消除。 到那时,西边的人不会只局限于西边的观念,东边的人也不会只守着东边的想法。
关于作者
宋代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