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南塘记郡守沈持要以诗来谢次韵奉酬

周公作雅颂,退然在豳风。 功成贵无迹,名大谤亦丛。 彼人自标置,刻画岂不工。 君看榛莽间,断碑卧颓墉。 想当在世时,拳拳效深衷。 胡然今弗省,身后议论公。 达人悟物情,玄览昭有融。 区区强名我,咨尔来何从。 沈公天下士,于今万夫雄。 邦入见未尝,誉之口不容。 请将氏南楼,语尽意未穷。 公诗陈谊高,耻与好事同。 年登百废兴,解后吾何功。 勇去学休影,倦游谢遗踪。 吾方笑征南,双双勒坚玒。 一以栖山颠,一以没水中。

译文:

周公创作了《雅》《颂》这样的经典诗篇,但他依然保持谦逊,就像《豳风》所体现的质朴风格。一个人建立了大功业,最好是能做到不露痕迹,因为名声太大了,诽谤也会随之而来。 有些人自我标榜、自我抬高,他们雕琢粉饰自己的行为难道不精巧吗?你看那荒草丛生的地方,断碑横卧在倒塌的城墙边。遥想这些人在世的时候,也是满怀热忱,恳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一片忠心。可为什么如今人们都不记得他们了呢?人在死后,世间对他的议论才会公正客观。 豁达的人能看透世间万物的情状,以深远的洞察力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些微不足道地强行给自己扬名的人,我想问你们的声名从何而来呢? 沈公是天下闻名的贤士,如今更是万夫之中的英雄豪杰。当地的百姓没见过他不称赞的,赞誉的话语都溢于言表。人们请求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南楼,说的话都已经很多了,可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沈公的诗作所陈述的道理高尚,他以和那些只图热闹、不务实际的人同流合污为耻。年成丰收,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得以振兴,我偶然间参与其中又有什么功劳呢? 我毅然决然地离开,效仿那些隐匿身影的人,厌倦了四处奔走的生活,告别过去的踪迹。我正笑话当年的征南将军,双双刻石记功。一块碑被放置在山顶,一块碑被沉到水底。
关于作者
宋代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