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陈同甫抱膝亭

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译文:

想要谋得稻粱等基本的生活物资,并不是一件难事,获取高官显贵的地位和荣耀也并非遥不可及。可为何这位抱膝独坐的先生,心中满是悲戚,一遍又一遍地沉浸在哀伤之中呢? 秋风瑟瑟,吹落了碧绿的梧桐树叶,就如同那传说中的凤鸟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留下丝毫痕迹。他满怀愁绪地吟诗,那声音就像草丛里蟋蟀的悲吟。他的儿女们听着,也满含热泪,心中悲痛不已。 忽然间,他发出一声长啸,那孤独的声响在空旷寂静的天地间回荡。这啸声让人仿佛领略到了《诗经》中雅颂的韵味,让人不禁再三叹息。 他的房屋就建在路边,他和普通百姓一样,在户籍上登记着从事耕种之事。过往的行人能听到他家传出的欢声笑语,看到他和年幼的孩子一同起居饮食。 他不禁自问,读书到底犯了什么罪过呢?如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半白了。他心中的这份想法太过让人疲惫劳神,这一生也总是压抑不得志。 连抱膝独坐、静静思考都难以心安,走出家门又能到哪里去呢?所以啊,还是不要去问门外的蓬蒿已经长了多少尺了,就随它去吧。
关于作者
宋代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