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鼓山

鼓山闻天下,一见名不空。 自从周职方,闽在王会中。 登山亦几人,兴寄随所逢。 骑君常愒日,迁客多悲风。 剑川发瓯西,万阻与海通。 忽焉得平壤,北山矗其东。 我行未及巅,已见国势雄。 三韩到吴会,不可道里穷。 俯瞰南来帆,沄沄自朝宗。 曩时诸降王,各抚千里封。 相招神衔图,旅献东都宫。 东都今何如,胡马鸣蒿蓬。 一春长雨雾,明日归樊笼。 恣探泉石幽,篝灯道归筇。

译文:

鼓山的名声天下闻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自从周朝的职方氏记载以来,闽地就列入了王会图中。 登山游玩的人有不少,大家的兴致和寄托都随着所遇之景而不同。 那些骑着马悠闲度日的人,常常荒废时光;被贬谪的迁客,又多在悲叹秋风。 剑川发源于瓯西,历经万重险阻与大海相通。 忽然间就到了一片平坦之地,北山矗立在它的东边。 我还没登上山顶,就已经感受到国家地势的雄伟。 从三韩到吴会,距离之远难以用路程来计算。 俯瞰着从南方驶来的帆船,它们纷纷朝着大海涌去。 从前那些投降的藩王,各自治理着方圆千里的封地。 他们相互招引,带着祥瑞的图谶,到东都的宫廷去朝贡。 如今东都的情况又如何呢?只有胡人的战马在蒿草丛中嘶鸣。 整个春天常常是雨雾弥漫,明天我就要回到那如樊笼般的尘世。 我尽情地探寻那泉石的清幽之境,点着灯笼,拄着竹杖踏上归程。
关于作者
宋代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