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不可致,玄德造其庐。 公在衰绖中,乃上时政书。 维时君臣定,事与草昧殊。 出处千载同,岂必名迹如。 行伍拔大将,寒饥得名儒。 推毂天下士,百年用其余。 生平慕河汾,未许王魏俱。 慇懃八司马,意独何区区。 自古朋党论,消复莽无期。 谁令群疑亡,韩富及有为。 惜哉公不见,功名止西陲。
读范文正公神道碑有感佚事
译文:
诸葛亮那样的人才难以招致,刘备就亲自前往他居住的草庐。范仲淹当时还在守丧期间,就呈上了时政方面的奏书。
那个时候,君臣的名分和秩序已经确定,这和天下草创、混沌未开的情况是不同的。但他们(范仲淹和刘备、诸葛亮)在出处大节上千年以来是相同的,又何必要求他们的具体事迹和名声表现都一模一样呢。
范仲淹能从行伍之中选拔出大将,让处于寒饥困境的人成为名儒。他大力举荐天下的贤士,这些贤士的才能在百年间都还发挥着作用。
范仲淹一生倾慕王通(河汾先生),但他并没有认可王通的弟子王珪、魏徵能与自己相提并论。他诚恳地对待八司马那样的人,可他的这份心意又为何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呢。
自古以来关于朋党的议论就不断,这种纷争的消除和反复就像王莽之乱那样没有尽头。是谁让众人的猜疑消除了呢?是韩琦、富弼以及像他们一样有所作为的人。
可惜啊,范仲淹没能看到更多的成就,他的功名仅仅局限在西部边陲之地。
关于作者
宋代 • 陈傅良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巨擘。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历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为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赞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为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谥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