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孙漕四首 其一

湘郡湘城四十余,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頼褰帏使者车。

译文:

这首诗并非古诗词,从体裁上属于古体诗。以下是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这湖南的郡县和城池之中已经四十多年了,赋税的征收从没有差错,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没有亏空。 这三年来,自然是有着使社会清明太平的恩泽,我一个小小官吏又哪有能力去写那些安抚百姓的文书呢。 为什么古代的人会那么勤勉地去鼓励农业生产、考核官吏政绩呢?原来国家的经济大计其实是掌握在普通百姓手里啊。 南阳当年有贤明的太守,蒲地也有出色的县令,如今更是要依赖像您这样撩起车帘、深入民间视察的使者啊。 需要说明的是,“孙漕”可能是当时负责漕运等事务的官员,本诗是作者向这位孙姓漕运官员表达相关观点和期望。
关于作者
宋代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