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俞舜俞墨梅

杨无咎,透梅肝胆入梅心。 俞舜俞,刳梅皮骨到梅髓。 大江之西出二士,长淮以北屈两指。 吾尝菁村山中饱玩玉葳蕤,十里五里无他枝。 所恨俞子不同载,至今心系吴江湄。 吾尝竹山道上烂看蜡凌乱,三程两程行不断。 所恨俞子不同征,至今梦绕襄山畔。 百尺卷雪楼,十顷黄龙州。 此地遇俞子,此时逢孟秋。 巽二滕六皆未集,广寒宫中暗窃来相投。 一枝两枝虽不多,千林红紫无若何。 七尺八尺抑何短,万里莽苍亦云满。 赠尔一则语,收却万年功。 真梅蕴在磊块胸,幻梅流出精明瞳。 溟蒙摸索未有覩,惨淡经营何所从。 中庸大学松斋绎几转,楞严圆觉竹几繙数卷。 他时相逢江路傍,茫茫江月梅花香。 但见梅花普照眼,不为梅花空断肠。

译文:

### 前言 这首诗是王质对俞舜俞画墨梅技艺的赞美之词,同时也表达了与俞舜俞未能同游的遗憾,以及对画梅真谛的感悟。下面是全诗的现代汉语翻译。 ### 正文翻译 杨无咎画梅,能够深入梅花的内在,将梅花的精神与气质都刻画出来,仿佛看透了梅花的肝胆与内心。 俞舜俞画梅,更是厉害,他能把梅花的皮骨剖析开来,直抵梅花的精髓。 在大江以西出了杨无咎和俞舜俞这两位画梅的高士,在长淮以北能与他们比肩的人屈指可数。 我曾经在菁村山中尽情欣赏那如玉般繁盛的梅花,方圆十里五里都是梅花,几乎看不到其他的树枝。 遗憾的是俞子没能和我一同前往,直到现在我的心还系念着吴江岸边的美景。 我也曾在竹山道上看那如蜡般的梅花肆意绽放,走上两三程路,眼前依旧是连绵不断的梅花。 可惜俞子没有和我一起远行,到如今我的梦还常常萦绕在襄山的旁边。 在百尺高的卷雪楼,十顷大的黄龙州,我在这里遇到了俞子,时间正值孟秋时节。 风神和雪神都还没有到来,可俞子画中的梅花仿佛是从月宫中偷偷拿来的一样。 画上的梅花虽然只有一两枝,但即便千林万木的红紫花朵与之相比也黯然失色。 画面上的梅枝虽然只有七八尺长,看似短小,可它所营造出的意境却仿佛能让万里苍茫的天地都被梅花填满。 我送你一句话,希望你能领悟其中深意,收获长久之功。 真正的梅花神韵蕴含在画家那磊落不凡的胸怀之中,幻化出来的梅花形象则从画家那明亮聪慧的眼眸中流出。 如果只是在模糊不清中摸索,是无法真正看到梅花的真谛的,仅仅苦心构思也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要像研读《中庸》《大学》那样在松斋里反复思索,像翻阅《楞严经》《圆觉经》那样在竹几上不断钻研。 将来我们在江边的路上再次相逢时,茫茫江面上月光洒下,梅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那时我们只看到梅花照亮双眼,而不会因为梅花而徒然地伤心断肠。
关于作者
宋代王质

王质:(1127-1189) 字景文,号雪山,郓州 (今山东东平) 人,寓居兴国军。绍兴三十年 (1160) 进士。孝宗朝,为枢密院编修官,出判通荆南府,奉祠山居。有《雪山集》、《雪山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