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戴渔

李氏小房何必庐,颜氏心斋自有书。 吾衰久矣不复梦,子归求之师有余。 千春杏花开阙里,万代风声吟舞雩。 静听犹闻唤回也,惊起不觉呼参乎。 茫茫空里撮不得,历历个中殊不疎。 一点外皆闲事业,三声中有大工夫。 莫欺山东老王质,拨醒江南穷戴渔。 若逢有眼但举似,漫敲此骨真何如。 能于灵府钻三寸,敢许孟门增一徒。 清风各自在何处,明月相看元不孤。 他还见汝不见汝,定是故吾非故吾。

译文:

### 大致翻译 李氏那小小的房舍又何必当作自己的庐居,颜氏(颜回)凭借内心的虚静自守就自有智慧之书。我已经衰老很久了,早已不再有当年孔子梦见周公那样的情境。你回去自己探求学问,老师的知识对你来说绰绰有余。 千百年来,杏花开满了孔子讲学的阙里;万代之下,舞雩台上依旧回荡着圣人的遗风余韵。静静聆听,仿佛还能听到孔子呼唤颜回的声音;猛然惊起,不知不觉就喊出了“参乎”(对曾参的称呼)。 那茫茫虚空之中的道难以捉摸把握,可在这具体的事物里却又并不疏远。道之外的都是无关紧要的闲事,三声(这里可能指某种与道相关的重要提示)之中却蕴含着极大的修行功夫。 不要小瞧我这山东的老王质,我要把江南那穷困的戴渔点拨清醒。如果你遇到有识见的人,就把这些讲给他们听,随便推敲我这些话究竟怎么样。 要是你能在心灵深处钻研出真知,我敢说你能成为孟门(孟子门下)增添的一名贤徒。清风各自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明月与我们相对,其实并不孤单。他(可能指某种超越的存在或境界)再见到你或者见不到你,你一定已不是过去的那个你了。 ### 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王质赠给戴渔的,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和哲理。诗人以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为依托,如颜回的心斋、孔子在阙里讲学、呼唤弟子等,表达了对学问、道的追求和体悟。劝诫戴渔要在内心去探求学问,领悟道的真谛,认为真正的学问和修行在心灵深处,一旦有所领悟,人就会发生改变。
关于作者
宋代王质

王质:(1127-1189) 字景文,号雪山,郓州 (今山东东平) 人,寓居兴国军。绍兴三十年 (1160) 进士。孝宗朝,为枢密院编修官,出判通荆南府,奉祠山居。有《雪山集》、《雪山词》。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