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行

秦君植木咸阳市,秦民血作东流水。 秦风薄恶法秋荼,秦郊行人半无趾。 祖龙虎视吞六雄,漆城隠隠陵云起。 骊山罢休营阿房,匹夫奋臂为侯王。 重瞳隆准骋逐鹿,非冬积白何雪霜。 至人知几忍徒死,竞遵大路逃彼方。 从兹不复通上国,不知戈鋋不见德。 耕田凿井自希夷,安居守分无余职。 抱孙养子乐天年,羲皇何远今其域。 自从别祖来避秦,无文不记几世人。 曹刘典午任强弱,历年六百何纷纭。 山中既绝中原路,从更百代犹无闻。 武陵野人事渔钓,独游沅溪忘故道。 溯流探得桃花源,舍舟洞口穷幽讨。 洞中逸民忻见之,共嗟遗事询其老。 为言上世绝尘由,杀鸡命酒争献酬。 具闻阃内战争事,始知违俗为优游。 鄙夫何知尚怀土,怱怱须别还中州。 尘心已萌淳朴散,桃源咫尺仙凡判。 还求不得曰仙乡,宁知死生无少闲,相望如隔一世间。 到今沅山色苍苍,流水滔滔花泛泛。

译文:

### 第一部分:秦朝暴政与天下大乱 秦始皇在咸阳市中种植树木,可秦朝百姓的鲜血却如向东流淌的江水般肆意横流。秦朝的风气恶劣,法律严苛得像秋天的茅草,在秦地的郊野,路上行人有一半都被砍去了脚趾。秦始皇像祖龙般虎视眈眈,一心想要吞并六国称雄天下,那如漆般的城墙隐隐约约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骊山陵墓还没完工,又开始营建阿房宫,繁重的劳役让普通百姓奋起反抗,纷纷成为诸侯、称王称霸。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像追逐鹿一样激烈拼杀,即使不是冬天,这天下的惨状也像布满了雪霜。 ### 第二部分:桃源人避世隐居 有智慧的人能预见事情的发展,不忍白白送死,于是竞相沿着大路逃到了那个地方。从那以后,他们就不再与外界的朝廷往来,既不知道外面的战争,也不了解外界的所谓德政。他们在那里耕田种地、凿井取水,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安心地守着自己的本分,没有多余的事务。他们抱着孙子、养育子女,快乐地安享着天年,仿佛生活在远古伏羲时代一样美好。自从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来到这里,没有文字记载,也不知道已经传了多少代人。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以及两晋时期,无论朝代强弱更替,六百多年来外面的世界纷乱不堪。而山中的他们因为与中原断绝了联系,即使又过了百代也一无所知。 ### 第三部分:渔人误入桃花源 武陵有个以捕鱼为业的人,独自在沅溪上游玩,忘记了回去的路。他顺着水流向上探寻,意外发现了桃花源,于是舍弃小船,从洞口进去深入探寻其中的奥秘。洞里的隐士们很高兴见到他,一起感叹往事,并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渔人说起了上一代远离尘世的缘由,洞中的人杀鸡摆酒,纷纷与他互相敬酒。他们详细地听闻了外界的战争之事,这才知道自己远离世俗的生活是多么悠闲自在。可这渔人见识短浅,心中还眷恋着故乡,匆匆忙忙地就要告别返回中原。他这凡俗的心思一旦萌生,桃花源的淳朴风气便消散了,咫尺之间,仙境与凡世就此分隔。 ### 第四部分:再寻桃源无果与感慨 渔人回去后再想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了,人们都说那是仙乡。哪里知道生死之间其实没有多少间隙,可桃花源与外界却好像隔着一个世界。到如今,沅山依旧颜色苍苍,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桃花在水面上随波漂浮。
关于作者
宋代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纳兰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