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天府姓名登,三载文翁礼俗型。 已著衮衣亲劝驾,更施燕席共谈经。 杏园路逐三春暖,星汉槎通八月灵。 圣策若询黄发老,为言轻重系朝廷。
次韵留守刘观文鹿鸣之什
译文:
这首诗整体围绕科举相关情境来表达,以下是逐句翻译:
### 首联
“一时天府姓名登,三载文翁礼俗型。”
当时在京城的科举选拔中,众多学子的姓名得以登榜高中。这就如同当年文翁在蜀地任职三年,通过推行教化,使当地的礼仪习俗都得到了良好的规范。这里“天府”常指京城,学子们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文翁”是西汉时期重视教育、推行教化的官员,用他来比喻当地官员重视教育、改善风俗。
### 颔联
“已著衮衣亲劝驾,更施燕席共谈经。”
官员身着礼服亲自去勉励那些中举的学子,激励他们踏上仕途。并且还设下丰盛的宴席,与学子们一同探讨经典学问。“衮衣”是古代帝王或三公所穿的礼服,这里用来指代官员身份高贵。“劝驾”是劝人任职或做某事,这里指鼓励中举学子去赴任。“燕席”就是宴会的酒席。
### 颈联
“杏园路逐三春暖,星汉槎通八月灵。”
中举的学子们就像在阳春三月里沿着通往杏园的道路前行,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他们如同乘着能在八月通天河的木筏一样,顺利地踏上了通往仕途的幸运之路。“杏园”在古代科举中有特殊意义,新科进士常于杏园举行宴会。“星汉槎”出自神话传说,传说有人八月乘槎从海上到达天河,这里象征学子们顺利步入仕途。
### 尾联
“圣策若询黄发老,为言轻重系朝廷。”
如果皇帝在策问时询问到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一定要告诉皇帝,人才的任用、事情的处理轻重都关系着朝廷的兴衰啊。“圣策”指皇帝的策问,科举考试中有策问这一环节。“黄发老”指年老而德高望重的人。
纳兰青云